造物主在把这种生命的活力赋予孩子的同时,又小心翼翼地只让孩子们轻轻地去使用这种能力,以免造成危害。但是,一旦他们把周围人都看作工具,他们就会依赖这些人去追求他们的欲望,弥补他们自己的弱点。他们之所以变得讨厌、蛮横、傲慢、捣乱和不服管教,其原因就在于此;至于所以有这种发展,并不是由于他们有天生的治人的心理,而是在这一发展的过程中使他们形成了这种心理;因为,不需要多么久的经验,他们就会感觉到,用别人的手去干活,只消动一动嘴就可以移动万物,是多么舒服。——《爱弥儿》
卢梭认为在教养孩子方面,应采用一种更自然的,贴近孩子本性的方式,而不是故作安排的方式。然而,顺应孩子的天性并不意味着什么事都顺着孩子,而是要给他们以合适的引导,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各种行动,认识并分辨它们,从而在大量感性经验的积累下逐步形成理性。如果你一旦对他们有求必应,不对他们不合理的要求加以否定的话,他们就会将你视为动动嘴皮子就能实现目的的工具,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你为他们的服务。
这些孩子们不知道,在这一看似“合算”的买卖背后有着巨大的代价:他们主动放弃了原本属于自己的主动感受世界以消耗自己精力与活力的机会。他们因此变得缺乏生气,变得傲慢,不服管教。
实际上,对于“顺应孩子的要求”这种管教方式的危害深有体会,因为我自己的身上就有它存留的痕迹。从小到大,我母亲就有帮我整理房间的习惯,不管早上有多急,她也不忘将我的书桌和床打理干净。我也因此将“整理房间”这件事归为母亲的义务,无论房间里有多少灰尘,书桌上堆了多少书和其他东西,我都熟视无睹。进入大学之后,母亲帮我整理房间的次数变少了,但我还是一如既往地乱放乱摆,几乎没有因为看不下去而去整理的冲动,房间因此也看起来比较凌乱。其实不是没有自己整理房间的时候,但是每次持续的时间都很短暂,长期的惰性很强大,让我总是轻易地放弃自己整理房间的想法。如今想来,虽然我的坏习惯产生的根源有母亲“放任”的成分,但那也应该仅存于没有自己独立思想的时期,已经成年的我应该主动地改掉这个坏习惯。
卢梭的《爱弥儿》只读到开头,但是他提倡的让孩子“合乎自然地成长”这一观念我是深感认同的。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无限的潜力和无穷的生命力,但是往往在他们成长的初期,这些潜力和活力就因为父母、老师“刻意”的教育而逐渐丧失。我想,这本书值得每一个人父人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