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是过年时,千家万户现在应该都已回家欢聚在一起共度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一声祝福、一顿年夜饭、一幅对联、一挂鞭炮、一次与父母的围炉家话……这些都是浓浓亲情的象征,也让游子漂泊在外的乡愁得到了诸多慰藉。
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年年过年,“年”从何来?
也许很多人都会轻蔑一笑“年”不就是很吓人的动物嘛。
果真如此吗?其实不尽然,“年”其实不是动物,而是植物,是我国谷类的统称。
这还得从“年”这个的字体结构来说起。“年”这个字产生于上古时期的商代,商代是个非常迷信的时代,那时候的帝王,做任何事都要“问天”。
他们所谓的“问天”就是问乌龟王八蛋!就是在乌龟壳刻上询问的事由,然后拿烧红的錾(读赞)子在上面烙一个圆坑,龟甲受热膨胀出现裂纹,巫师就根据裂纹走向解读天神给出的回答,并把答案刻在问辞的旁边。
后来的考古学家把这种占卜留下的文字称为“卜辞”,又叫“甲骨文”,这就是我们华夏文字的源头,也是五行阴阳八卦等学说的起源。
最早的“年”字,就是在商代占卜的龟甲上发现的。甲骨文里常见“其有年”之类的卜问,旁边往往还有一个天神的答复,比如“有年”“大有年”。
甲骨文的“年”字的上半部是一个“禾”,下半部是一个“人”字。禾与人重叠,就像一个人背着收割的庄稼,一幅秋收景象。所以,“年”字的初义,表示五谷丰收,汉代的《说文解字》就这样解释“年”的本义:“年,谷熟也。”后便把谷物的一熟算做一年,「年」也就这样被(引申)用作周年之年。
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刘彻主持制定太初历,正式确定每年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元旦。太初历实际上是继承了夏历的历法,并采纳了二十四节气,以利于指导农业生产,所以才叫做『农历』。
开年的第一天叫元旦,也叫:元日、元朔、元正、元辰、正旦、新正、新春、新年等等,不一而足。民国成立后,正式采用阳历,将每年的1 月1日定为元旦,但仍然把农历元旦叫春节。
关于『年』的起源,除了我这样掉书袋迂腐之外,人们其实更喜欢年兽这类故事的讲述,直接生动,可以哄小孩子、吓小孩子,我也这里简要说两个。
一个说年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恶兽,是妖怪。相传古时候每到年末的午夜,年兽就会进攻村子,凡被年兽占领的村子都遭受到残酷的大屠杀,头上的犄角就是屠杀武器。屠杀结束后,年兽会吃掉所有人的头颅。
为了防止有人诈死或侥幸逃脱,年兽假装离开村子后折回来屠杀幸存者,甚至让村子发生剧烈的晃动。就连婴儿、孩童都难以幸免。人们利用年兽的三大弱点,放爆竹(会吓坏年兽),贴春联,驱赶年兽的进攻。
为了防止年兽的再次骚扰,放爆竹、贴春联渐渐成为节日习俗,春节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潜移默化地沿袭至今以及影响世界各地。
另外一个说法是年是神仙,是个好人!是消灭了凶猛怪兽“夕”(“夕”是怪兽)的神仙。怪兽夕在腊月三十的晚上来伤害人,神仙“年”与人们齐心协力,通过放鞭炮赶走了怪兽”夕“。
人们为了纪念神仙“年”的功绩,把三十那天叫“除夕”,即除掉了猛兽夕,为了纪念“年”,把初一称为过年。(引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除夕的故事》,就说“夕”是怪兽)
其他还有很多版本,这就不一一复述了。
最后祝大家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