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敏感的力量》——今天新开的一本书,里面说:
高度敏感者一出生就拥有一种特殊的神经系统,它使他们拥有比其他人更深入地感知并处理内部以及外部刺激的能力。
这里说的是一种具有遗传性和变异性的特性,约占全部人口的15%~20%。在性别的分布上没有什么区别,男性和女性中高度敏感者所占的比例是一样的。
以前没有明确地用“敏感”这个词来描述过自己。这大半年来,开始常常觉得自己是个敏感的人。
也没有去想过,这样高度敏感的人从整体比例上来看,有多少。原来,占了将近五分之一呢。
小时候,冬天一起去澡堂洗澡,我总觉得水很烫,很久很久都不能站在淋浴头的正下面。我想过这是什么原因,一直以来是觉得,我是小孩子,皮肤经历的“打磨”还不够,所以不能像大人一样无惧热水。
穿衣服的话,如果有的地方比较束缚,或是有的地方有扎人的东西,我总是很敏感地感觉到。于是不想穿某件衣服,或是总觉得扎人,常常被我妈说“事儿多”。
现在想来,应该算是生理上的敏感。
情绪上,也是如此,常常不被身边的人理解和接纳。
过去的很多年里,我常常听我爸妈说我敏感、脆弱。而且,听到这些字眼本身,就让我敏感地产生激烈的情绪反应了。长时间以来,我一边不愿意承认自己的敏感,又一边希望有人能理解和接纳它。
我们的敏感面越少得到倾听,就会在内心深处呐喊地越狂野。
这句话我还在另一本书看到一个相关的说法:
假如你把自己理清楚了,知道自己怎么了,你也会同时发现,其实你没那么需要别人理解你了,你自己理解自己就好了。
人之所以不被理解就会感到不爽,是因为期待对方能替自己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如果自己也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潜意识里又渴望自我能够表达清晰,就会期待他人能够理解自己,以让自己借助于他的理解而变得清晰。
按照事情发展的阶段,第二段所描述的应该是在上面一段之前。
看普心的教材,里面说: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一定发展阶段上才出现的,对个体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也就是,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会在一定的阶段开始形成自我意识。从模糊,到经历一些事情之后,逐渐清晰。中间也会经历不断修正的过程。
我也是在半年前,才开始回顾自己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和过程。自认为自己自我意识的形成开始得有些晚。不知道从整个社会的层面上看,自我意识普遍是在什么年龄段开始出现的,这方面的知识还待补充。
自我意识还模糊的时候,我们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和感觉。当一些事情的发展或是一些人对我们的认识与我们的自我意识有偏离的时候,我们常常觉得不对劲、不舒服、郁闷、内心不配合。
但是这时候的自己客观上还不具备搞清楚自己的能力。我自己认为,也存在是否有“契机”的问题。
于是我们会跟身边亲近的人吐槽、分享、交流,交流中又存在表达是否清楚以及对方是否理解清楚的问题。
于是当自己的这种疏解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时,可能会中断,可能会不欢而散,也可能会开始郁结在心,自己承受着情绪。
而这时的高度敏感者,心中的郁结和挣扎会更加明显。
只有当我们开始将目光回归到自己身上,学着尊重和接纳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轻易忽视和否定;然后在此基础上去分析自己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自身的原因以及外界的原因);才有可能更加清楚地认识和理解自己。
于是这时候,你会发现,当你理解了自己是怎样的,为什么会产生情绪上困顿时,你会发现,你不再那么渴望别人能理解自己了。
甚至,当别人对你有误解时,你也并不急于为自己辩解了。你说的并不符合我的实际情况,但是我觉得,没必要一定要纠正你,反正,我知道自己是怎样的。
最近大半年来,可以说我的自己意识发生了一次比较大的发展。这一步发展,也是长久以来,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或许可以归结为,量变引起质变。但引发它的契机是,经历了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
我现在还说不好,是不是要经历一些比较重大的事情,才能促使自我意识有效发展。或者即使不是必需条件,重大事情在其中起到多大比例的作用。
所以也说不出,上面说的“将目光回归到自己身上,接纳,认识,理解自己”,在平时到底有什么确实有效的方法。怎么个接纳法儿,怎么认识,怎么理解...这些都没办法详细言明。
不过,在我长时间以来的自我意识发展中,也常常是先听到一些概念,或者说,实质上是一种“指导思想”,很多时候都是似懂非懂的。但是又会在发生一些事情的时候,回荡在脑海里,对应着一些事情。
这时候,自我意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着。当遇到一些事情的冲击(我还是喜欢把它归为“契机”),它们就会发生碰撞、纠缠和连结,得出意想不到的结果。
所以不妨,把这些观点先放在自己的小脑袋里,然后给它点时间来发酵。
书才刚看了一点,后面的内容还没有细看,不过现在的我,已经可以客观地看待“敏感”这一特征了。这可以说是我的一种优势,一种可以敏感捕捉到一些东西的能力。
不知道完了这本书,会在此基础上修改或是补充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