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所谓“世界”是此在所存在的关系世界,但世界在某些层面上来说不是客观存在的。真正的世界是此在与他物发生关系的因缘世界,而我们与他物打交道的方式就叫操劳、操心。正因为操劳,更多的存在者才进入了我们的因缘世界。比如喝水让水杯“如其所示”,坐下让椅子“如其所示”。但是如果一个水杯打碎了,不能匹配喝水的需求,那么它无法“存在”。只有与此在关系密切的事物,才能拉近精神世界上的远近。其实任何一个东西在我们的引领世界中存在,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比如说同样是苹果砸到头上,当我们与苹果发生关系的时候,可能想到的是“苹果熟了,吃了他”又或者是“挺漂亮的,我画一个”“效益高,我种植它”,但是牛顿想到并想进一步追问的却是我们为什么会疼?苹果因为什么而掉下来?于是便在一次次切磋中得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且从领主意义上来说,苹果在此刻并没有担当他对于人类来说食物的角色,而是一种“锤子”。
操劳的方式有很多不同,有一些它们实际意思如下:
触目:坏了,该修。
窘迫:该用了,但没有。
腻味:不好,不行,不想care。
(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了,这一段没有太理解)
当然,所谓“存在”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上手,而另一种就是现成在手。什么是上手呢?上手是海德格尔用来描述物体与我们实际使用和工作的方式。当我们专注于使用一个物体时,我们与物体的关系超越了仅仅将其视为独立存在或被观察的对象,大不同于传统认识论所讲究的“二元对立”。当我们 "处于使用状态" 时,我们几乎不再注意物体本身,而是通过融入动作和技能中与之互动。通过上手,物体成为我们体验世界的一部分,它与我们的目标、动作和环境相联系。简单来说上手强调了我们与事物的互动方式以及非独立性。我正在使用电子设备写作,那么设备对我来说就是上手的。但在这一刻我并没有注意到我穿着的衣服,即便我穿着衣服,皮肤对我来说仅仅是一种现成在手的状态。
其次,存在还会有一种残断的状态。残断指的是一个人逐渐与自身的存在失去联系和同一性的状态。再此之下,我们不能理解自己的存在,而陷入混乱和分散、破碎,变得迷失和无根。比如学校课堂中常见的认知冲突,或者是家庭中父母与儿女的观念性冲突,都属于残断。为了重新恢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联系,我们就需要重新去进行“上手”,破除“残断”。但是世界也是一种存在者的组合,如果长期没有解决“危机”,那么因缘世界中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平衡。类似于杞人忧天。如果不去破除,那么“畏惧”就会形成常态,从而进一步出现相应的宗教。如果破,就会彰显人之的人的独特和强大,不再惧怕,而是一心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