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则新闻,说是一个十岁大的学霸孩子嫌弃父母,认为自己这么优秀,父母不配有这么好的儿子。新闻一出来,一些人开始指责这个孩子的白眼狼和不知感恩,另一些人则认为孩子说的有些道理,父母应该为孩子的进步创造好的条件。
但不管如何争论,大家都发现了一点,现在孩子都开始反过来要求父母了。“别人家的父母”取代了“别人家的孩子”,世道变了。
1.过去
对于80后这一代人来说,“别人家的孩子”是大部分人儿时成长路上必经的痛。
那一代的父母普遍不懂得什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沟通技巧,更不懂什么心理学。对孩子的爱和期待表达起来简单直接,甚或在很多父母眼里,期待就是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天经地义的事。“你看人家***,***”,这是很多父母的口头禅。说这话的时候,眼里闪着羡慕的光,毫不掩饰,更毒一点的父母,还要加上一句:“你再看看你,***”。
因此,很多80后孩子心理遭受创伤,甚至对别人家那个孩子产生暗暗的嫉妒和仇恨。但那个父母眼里的别人家的孩子也是冤枉的,且不说她是完全无辜毫不知情,更何况,在他的父母眼里,他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另外的别人家的孩子来让他受伤。
记得小时候,我成绩还过得去,也算是街坊邻居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了。但那时候我最怕看电视上的综艺杂技节目,为什么呢?因为杂技里的小女孩一出场,我妈就开始说,看看人家小孩,演得多好,吃了多少苦,看人家多厉害,巴拉巴拉。每次一听我就郁闷无比,自惭形秽。后来长大才明白,这根本就不需要惭愧啊,术业有专攻好不好?我又不是杂技演员,干嘛要跟他们比演杂技?
可见,那一代父母的攀比和期望,是毫无理由,甚至不可理喻的。但孩子的心灵是幼小的,单纯的,受到伤害是毫无疑问的。
2.现在
现在,80后的孩子们长大了,成了父母,小时候受过的伤不可能完全忘却,自然不会去粗暴直白的跟孩子说:“你看人家***”,怎样怎样。至少依我所见,这样的年轻父母不多。
但悲哀的是,不知不觉间,她们发现,成为父母后,“别人家的父母”又让自己产生压力了。
朋友圈里,儿子同学的妈妈每天都在晒美食,每天不重样,时刻提醒着当妈的,自己孩子的饮食是不是太简单粗糙了?
开家长会前,即使精心打扮,可回家后,女儿还是会说:“妈妈,我觉得我们班***同学的妈妈好漂亮,下回你也打扮得那么漂亮好不好?”。不会吧,形象上是不是给孩子丢脸了?
暑假结束了,儿子一回家就说,同学的妈妈带他去了日本旅游,吃了什么见了什么,你什么时候带我去呀?好吧,我承认咱还没这个财力。
学校文艺演出,别的妈妈表演主持样样拿手,孩子也和妈妈一样大胆而自信。哎,自己本身就是内向的人,孩子也内向胆小,都怪自己性格不好。
周围的一切,都在提醒着妈妈们,在某些方面,总有另外的别人家的妈妈做的更加认真,更加出色,更加优秀,让妈妈们丝毫不敢懈怠。
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每一天都在告诉妈妈们,这是个高度拼妈的时代。
妈妈的社会地位,人脉圈子,投入的精力,都在影响着孩子的前途。而爸爸,则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挣奶粉钱的短期目标使得多少奶爸们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各类“寒门难出贵子”的新闻见诸媒体,让父母不再苛责孩子,却转而对自己进行苛责。
女明星们和职场精英们宣扬带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爱自己,活出一个漂亮的自己,才能给孩子以榜样。心理和教育专家们又告诉妈妈们最好的爱是陪伴,在孩子最需要的那几年里要给孩子以高质量的爱和陪伴。
但却很少有人说,对于大多数人,事业发展的黄金期和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是高度重合的,而鱼和熊掌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可能兼得的。
中国的妈妈们在背负着仍未退却的“男主外,女主内”,“相夫教子”的社会期待和家庭期待的情况下,仍然贡献了世界第一的劳动参与率。这一事实的背后,清晰地浮现出两个字:“疲惫”。
3.出路
儿时,我们希望父母尊重和善待我们,把我们当作独一无二的个体,而不以刻板一致的标准来要求我们。那么现在,为人父母,我们更应该善待自己,认识到爱孩子的方式可以千差万别。
只要我们尽自己的力量,以自己的方式真诚地爱着孩子,不管是在家洗手做羹汤,还是在外拼搏挣学费,都不用觉得愧疚。
电影<七月与安生>里有句话:“女人走哪一条路,都是辛苦的”。那就释然吧,无论选择了哪条路,都不要贪心了,也不要纠结和不安了。在某一阶段,只偏向于一条路,或许能轻松一些。
只要我们每天都在努力,在努力做一个更合格的父母,努力给孩子更好的关爱和教育,我们就应该说服自己,问心无愧。
我们还更应该把这个道理讲给孩子,让他也从小懂得感恩,懂得宽容,知道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单以金钱来衡量的,从而让他从小就懂得人生不易,万事没有完美,懂得爱的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