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说:“知识叫人自高自大”。这句话说得没错。
圣经从没有说,智慧让人自高自大。
古代读书人多少有自己的清高,
今天的不少知识分子也比较容易骄傲。
古人学知识,主要偏向于文学、艺术、修身养性,
学的很多东西能让自己感觉舒服,让自己看来高雅。
“学而优则仕”也是学知识的目标。
学习好了,也可以当官,做公务员。
因此,知识成为了一种工具,使人改变命运。
可是,一旦当了官,就有了另一套文化和处事规则,与老百姓脱节,学的这些知识达到了目的,反而废弃不用了。
孔子轻视劳动,古代读书人也很多手无缚鸡之力,动手能力极差,
后世的很多人也一心只读圣贤书,家里劳动很少参与。
古代和现代学知识的人都差不多。学知识主要是为了爱国、实用、自己舒服。
很多学知识的人都只是捧着书本,与实际脱节,不接地气。
当知识与实际脱节的时候,知识就只是知识。
有的人知道很多东西,这些知识都只是一种材料而已。
知识只能算作是做菜的材料,一个人可能有很多做菜的材料,却做出很难吃的菜,
有的人也许材料不多,却能做出各样美味的佳肴。
有的知识分子知识很多,但是思考的方法却只有一种,思维很单一。
有的人看到一个内容就说:“这我都知道了。”
其实,他知道的只是一种知识或事实而已,他可能非常缺乏洞察力,又很骄傲,看不出这次的内容有什么新的思维角度,有什么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人人都知道有爱情或婚姻存在,但是相关的文章或故事却一直都有,而且写作的角度、文章的立场都很不同。
人需要交流,才能开阔视野,心胸豁达,有多姿多彩的生活。
看中国人、日本人、美国人写的书,能很明显感觉到思维和文化的差异,也能更了解本民族的特色。
我们传统的思维是联想式发散思维,喜欢总结,喜欢批评和自我批评,注重看得见的,容易忽视比较细腻的部分,只要努力好像什么都能做到。
我们会看到各种《xx大全》,因为我们很会总结,擅长把类似的东西放在一起。
我们最擅长的思维叫做“感悟”,经历了什么,然后突然顿悟,看出眼前的现象跟某个道理有关,然后明白了一个道理。
古代的先人通过“感悟”,明白了很多道理。
为什么学了很多知识,用不出来?
绝大多数人学知识,只求实用,用知识来考试或用作人际交往时给自己加分的谈资。
绝大多数人不追求真理,不讲求验证,不用知识指导生活。
因为人们做事遵循的原则是人的脸色和人的霸道程度。
(缺乏是非感的时候,良心也很压抑,人就活得很不快乐。)
为什么要与人交流?
交流才知道,要好好对待各种各样的人,用平衡合理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人。
不少学科喜欢把人分成几种类型,然后告诉我们怎样对待这几种类型的人。
很多人也喜欢有钱人,喜欢地位高的人,喜欢看来显赫的人,然后无缘无故地轻视看来没钱的人、岗位平凡的人,欺负比较安静过日子的人。
其实,每个人都不同,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有独特的视角,也有自己擅长的技能。圣经说得真好:“不要自命不凡,倒要谦卑,看别人比自己优越。”
事实上,一个经济学教授也会被骗走很多钱,一个风光的商人也会婚姻破裂、孩子反叛,一个权力很大的官员也可能欠了好多债。
只看表面,只注重感觉,人就会变得愚蠢。
在民间多走走,多交流,能开阔眼界,丰富头脑,也能验证自己所学的内容,能更平衡地看这个世界。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
因为有一天,阅读这篇文章的朋友,我可能会出现在你的面前,和你聊天。你也许会想:“他想卖给我什么东西?他到底有什么目的?”
呵呵,你想多了,只是想交流一下想法而已。
交流之后,也许不会使你更有钱,但是可以激发一些新鲜想法,说不定打通任督二脉,突然换个视角看世界,生活更多彩。
30秒内总结本文要点:
知识很多的人不要骄傲,因为人也可能空有一堆知识,却思维很单一,视角很狭窄。我们需要思考,处理学到的知识。因为每个人精力有限,思维可能有局限,所以需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