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的角度讲,我们必须凸显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核心素养。教育部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其主体、核心和基础应该是认识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
能力有三个特征:
1、剩下来的东西
教育中被吸收进来的东西,就会内化为人的素质,所以我们不应该本末倒置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所学的具体知识和内容,而是鼓励他们透过具体的知识和内容去把握、洞察、挖掘其所蕴含的思维方式、认识方法和文化意义。在教学角度,把课内与课外、知识与生活、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起来,将课堂教学转化为学生课外日常生活当中的成长行为,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
2、带得走的东西
基础教育,其核心任务是为学习者的后续发展打基础,为学习者的终身学习做准备,所以我们教的东西应该让学生“带得走”,应该陪伴学生行走一生。
3、可再生的东西
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甚至我们应该在课堂上留出感悟的时间,通过感悟让学生产生智慧,产生一种创新能力。
我们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阅读能力——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
阅读能力是最基础的,最关键的学习能力,它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和学习效率的高低。从我们的角度讲,凡是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内容坚决不讲不教,教师讲的教的必须是学生读不懂的知识,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还是教师教会的,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2、思考能力——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在的学生。
能思考的人才是力量无边的人。能进行深入思考的学生比只是记下教师所教内容的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学生只有通过思考才能理解知识,才能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知识。只有思考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学习,缺乏思考的学习是一种机械的被动的僵死的学习。
而在学习中在课堂上,思考能力主要表现为提问能力,体现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怎么让自己的课是一堂好课?能够带上满口袋问题走进课堂的课,能够在课堂上唤起学生也生问、发问、提问的课,能够唤起学生提问、居然被学生的问题问倒了的课是好课。教学,是思考着的教学引导着学生思考,又让思考着的学生促动教师思考。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是最好的营养剂,教师的思考和问题意识起着主导的作用。而我们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3、表达能力——不会表达的学生是没有影响力的学生。
表达就是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问题的认识,能用自己的语言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阐述看法和发表意见,这既是理解的重要标志也是从理解到创新的关键一步。在教学中教师也常常发现,有的学生虽然听得懂,却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说明他们没有真正理解,没有想透彻。所以,我们要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认识和想法,促进他们的独立思考,把书本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同时也暴露他们在理解过程中的认知错误,便于及时纠正。
阅读、思考、表达能力是学生学习的一般能力,这三种能力的基础打得牢固、扎实,其他能力才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