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莫名烦躁,四处思考人生意义。可又思若未思,想若未想。一切都如同窗外掉光了叶子的银杏树一样,只剩下枯木、和孤独的枝。
但被我忽略的是,依然有几片枯黄的银杏叶留了下来,在枝头执拗地扛过了寒冬,如今又如战士一般抗拒着料峭春寒。他们不肯落入泥土与枯草为伍,只等着幼草冒出嫩芽,银杏枝头也泛出绿意,他们这才心甘情愿地掉落,给新生者以新生的空间,给瘦嫩者以肥沃的养料。
我不知道这样执拗活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也许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阳光温暖与快乐,也许是期盼将来这样的快乐会更多。
很久很久没有认真做过一件事情了,只是随着心情、随着性子,一边慢悠悠地度过时光,一边增添些不知所云的念叨。趋乐避苦也许是人的天性,我们不时经受着身心的驱使与灵魂的撕扯,依然在苦乐之间循环往复,向前慢行。是啊,只是慢行,连行进或迈进都够不着。
电影《后会无期》里面有一句话:“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想把事情做好,总会有方法;想去远方,总会有路。千万不要以为明白了方法、看清了路就万事大吉,也许你最后还是什么都没做成,因为你根本就没有开始。可有些事,开始了却又难以坚持,坚持了却又难以坚持到底。人总是那般,奢望着以后,却又不把握好现在。保持现状是可惧的,可没有爱的生活却也是那般苍凉。我或许在寻找一种能够兼顾所有的生活状态,却一直觅而不得。但我不得不承认,在这些已经过去的时光里,温暖与阳光都不曾缺少。所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除了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之外,就是向爱与温暖的驱求。至少不曾后悔。
安慰乐观的话语我总是不吝啬地给予自己,可过于安稳地沉溺当下,却也是一种危机,它会让已经明白方法的事情一直拖延着却无法开始,它会使已经开始了的事情又无法坚持。
村上春树在四十岁之前曾有一段自我危机意识很强的日子,以至于他放弃了一直在开的酒吧,而选择暂时离开日本,寻找更大的写作可能。他清晰地想着,他希望自己能在四十岁之前,去写那种他在四十岁以后可能不会去写也写不出的小说。最后他完成了,带着九百张稿纸返回日本,那就是《挪威的森林》,这也是他最后一次用稿纸写作。
《挪威的森林》我只完整地看过一遍,就在刚过去的这个寒假。以前一直听说这本书有着“文艺”“小资”“小清新”的特点,亦有几个在高中时就看过的同学对我批驳其中对性爱描写的直接,甚至有人用过“不堪入目”等类似的词语来形容。听着无数人对这本小说千差万别的评价,我终于忍不住地拿起了这本书。记得那个时候是一个在家待到不知所措、任何书都看不进去的阶段。但我却一直连续不间断地把它看完了,因为我的阅读速度并不快,总是习惯一字一句慢慢地读下去。所以在那四五天里,只要一有空闲,我就读它。
不得不承认我的确被它深深吸引,我喜欢渡边与直子漫步在东京街头的描写,直子的发卡和她固定的小动作“她不时地摸一下发卡,或用手帕擦一下嘴角,或不知所以然地凝视我的眼睛”;我喜欢直子与玲子居住的那个如世外桃源般的疗养院,喜欢她们在里面与世隔绝的生活;我喜欢“月夜裸女”那一章里对直子身体的描写,那样奇幻与纯净;我喜欢渡边与绿子在雨夜里抛开雨伞的拥抱,虽然雨水是冰凉的,但拥抱是热烈而温暖的。
未成年的时候,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抗拒着与性有关的一切,但在羞涩抗拒的同时,又充满着未知的好奇。越长大其实越该正视这个话题,就像村上,其实他只是在探索关于那一代日本年轻人的迷茫、孤独与爱的问题罢了。借用搜狗百科里的一句话:“书中大胆的情欲描写并不是一般日本小说中常见的卖弄色情,而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如高山流水,流到洼处,一泻而成瀑布,浑然天成。”书中年轻人的爱都是那般自然而炽热的。
看豆瓣上的书评,有人说他从十八九岁到三四十岁都一直在读这本小说,不同的年龄阶段去读它,会有不同的感悟。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还是那句对生死的界定:“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未曾经历过生离死别的我或许还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但就我当下的粗浅理解,死去的人总会留在某些活着的人的记忆里,给他们留下悲哀,让他们去领悟有关生死的哲理,“死”这个概念,也是由活人定下的,所以死本就融在生之中,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也许随着年岁增长,还会有不同的理解吧。
偶然中我了解到,其实《挪威的森林》这个书名本身是有典故的,它取自披头士的歌曲《Norwegian wood》,歌词如下:
I oncehad a girl,
Or should I say
She once had me.
She showed me her room,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She asked me to stay and shetold me to sit anywhere,
So I looked around and I
noticed there wasn't a chair.
I sat on a rug
Biding my time,
Drinking her wine.
We talked until two,
And then she said,
It's time for bed?
She told me she worked in themorning and started to laugh,
I told her I didn't,
And crawled off to sleep in thebath.
And when I awoke
I was alone,
This bird has flown,
So I lit a fire,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为何在具体的记叙式的歌词后面突然加了一句抽象得有些无法理解的“Norwegian wood”?其实创作者最初给的句子并不是“Norwegian wood”,而是“Knowing she would”——“知道她愿意”结合着整首歌的歌词,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不言而喻。但因为当时唱片公司觉得这句歌词太直接了,所以让创作者改,但他就是不想改,所以只好找了和“Knowing she would”发音相近的“Norwegian wood”来替换,这样在唱的时候,就还是等于唱了原来的词。现在看来,其实“挪威的森林”这种抽象的符号式的表达有它独特的美感,但知道了这个典故之后,对这本书的书名的理解就似乎豁然开朗了。
不知不觉,由烦闷迷茫的生活谈到了村上的小说,但这次不算是正式的书评,只是看完第一遍后的初步印象。我最初引村上其实是想学习他强烈的自我发展的自觉性。他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与改变的方式,并直接去做了,他这一路,没有敌人、没有同行者,从来都是自己同自己的战斗。我们也该如此,不要让自己在稀里糊涂地应付日常生活中徒然增加了年纪,总该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
其他不说太多,好好生活好好爱。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