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伤寒论》过程中,笔者对《伤寒论》中发病学思想作了总结分析,认为致病因素主要有两个:一为外因,即外感六淫,二为内因,即体质因素。
这些病因导致机体脏腑功能的失调、气血精津液基础物质的运行失常、阴阳失衡等,从而产生错综复杂的六经症候,此即《伤寒论》的发病学思想。《伤寒论》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为中医临床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探析其中的发病学思想,有助于我们在临床中审证求因、分析病机,从而提高辨证水平。
1 外因(外感六淫)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必然受到自然界的影响,如果气候异常,人体不能调整适应,就会成为致病因素。疾病的产生、变化、轻重,与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伤寒论》中有相当一部分疾病的发病与自然界中的风、寒、湿、暑、热等外邪侵袭人体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外感六淫侵袭人体,在其与人体正气相争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在六经辨证中得到充分体现。风、暑、热、燥阳邪因易伤津,当外感病证起于此因或这些阳邪占据优势时,临证表现出一系列燥热伤津之象;而寒、湿阴邪因易损阳气,当其致病时临证多表现出一系列阴寒之象。另外六经病证在发展变化中随时间推移,当正气不能复苏、治疗不及时,将表现出病位由浅入深,病性由寒转热到寒热错杂,再到虚寒、虚热,病证多由实转虚,虚实夹杂,直至亡阴、亡阳。当然,在邪气不强,正气恢复及时,加之治疗得当,病证转化将趋于向好。
如麻黄汤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是外感风寒、卫阳郁遏、肺气宣降失常所致;小青龙汤证是风寒束表,肺失宣降,寒饮内停;理中丸、桃花汤证为脾胃虚寒而设,外寒内侵或恣食生冷,脾阳受损,以致中焦脾胃虚寒,脾运失职,升降失常而为下利腹痛等。
2 内因(体质因素)
人体有抵抗病邪和自我调节的自然本能,发病与否以及疾病的类型,除了与外界致病因素有关外,也与体质有关。一般认为体质是指人群中的个体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功能及代谢上的特殊属性。包括体质的阴阳偏胜偏虚、宿食、瘀血、痰浊、内毒等内在致病因素,以及久治不愈的宿病等。中医《伤寒论》中有诸多对体质的描述,如“强人”、“阳气重”、“羸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是体质虚寒。体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体质的不同也表现出不同的症候类型。如同为感受风寒之邪,体质强壮腠理致病的人多见麻黄汤证,体质虚弱腠理疏松的人多见桂枝汤证。若机体的机能亢进,愈病能力强,就有阳性的、实性的症候,即所谓阳证;若机体的机能沉衰,愈病能力弱,就有阴性的、虚性的症候。
宿食、瘀血、痰浊、内毒等内在致病因素也是内因之一。《伤寒论》中对内在致病因素如“痰饮”、“瘀血”等有所描述,如“瘀热在里”、“本有宿食”、“本有久瘀血”等。这些内在的致病因素可由多种原因引发,如“新感引动伏邪”,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过度劳累,均可使正气受损发病、或加重病情,缠绵难愈。
宿病即久治不愈的基础病。如“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提示素有旧疾“痞”所致的脏结,预后不良。“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是平素有“寒”,再如“喘家”、“疮家”、“淋家”、“旧微溏”等,都是素有基础性疾病的一类人。
3 结语
《伤寒论》分六经辨证,是以脏腑经络气血等的生理功能为基础辨证论治的,脏腑的生理功能各有特性,脏腑正常的功能活动是人体物质进行能量转换的动力,五脏六腑功能活动正常,气血精津液基础物质的新陈代谢才会正常,脏腑生理功能失常即成病态。如“少阳病,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气血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没有基础物质的正常代谢,脏腑的功能活动也无法正常进行。气血津液的虚损不足或者郁滞不畅均可致病。通过对《伤寒论》条文的解读分析,可以发现疾病的发生与气血津液基础物质的失常密切相关。如《伤寒论》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气血津液不足可致病,如炙甘草汤证是阴阳两虚,气血虚衰,阳气不足;白虎加人参汤证是气分热盛,气液两伤;麻子仁丸是津虚肠燥大便秘结,是阴津之不足,蜜煎导方证是津伤便秘;小建中汤是中焦虚寒、气血不足;猪肤汤证咽痛是阴虚火炎。气血津液郁滞可致病,如当归四逆汤证是寒伤血脉,血虚寒凝;四逆散证是阳气郁结,气机不利所致;还有瘀热在里的茵陈蒿汤证;瘀热互结的抵挡汤证、桃核承气汤证。五苓散证由水湿内停所致,水湿痰饮停聚而致消渴、吐泻、小便不利;大陷胸汤、大陷胸丸证是水热结胸,白散是寒实结胸;瓜蒂散证是痰湿阻于胸膈等。综上,以上所述内外致病因素会导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津液基础物质运行失常,阴阳平衡失调等,从而产生错综复杂的六经症候,这是发病学的思想的核心。从致病因素去探求疾病发生的原因,从脏腑功能、气血津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基础物质的运行输布、阴阳的平衡等分析疾病发生发展的综合原因,从整体和动态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