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老师看到同学们因长时间闷在教室而产生了厌倦神情,就“突发奇想”地利用一节复习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到操场开展班内小组篮球赛等活动,学生欢欣雀跃,一下子就来了精神。李老师这一做法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容易出现的厌学情绪。
但他的“另类”却引起了学校及相关教师的不满:放着正经事不做,这不是影响学生的复习效果了吗?
看来,相当多的教师包括学校管理者还停留在“教学意识”这一层面上。是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生命的重要组成,任何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其教学意识是无可否认的:走进课堂,“教学”是下意识的行动,是首要的任务。
良好的教学意识能使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及教材确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介组织教学活动,以达成这个目标。教师上课的目的也很明确,掌握学科知识,发展本学科的能力。
但是,这只是一种学科本位与知识本位的体现,教师的目光只是停留在本学科的范围内,把自己的职责定位为学科教书匠,把自己的教育工作局限于自己所任教的学科范围内,甚至只关注自己所任教的学段的成绩。
比如,小学数学老师不会关心学生初中时的数学学得如何,初中教师也只把目标定在学生能在中考里拿高分,一些学生对深层次的知识感兴趣,他还会斥责:“这是高中的事,中考不考,不要浪费时间!”打击了学生的探索的热情和求知的欲望。
也听过这样的案例:数学课上,突然下起了大雪,这是今年的第一场大雪呢!同学们都被吸引了,不由自主地往窗外张望。这位数学老师看到这个情形,及时改变主意,干脆让学生到外面去赏雪。还临时布置了特殊的作业:写一写赏雪的过程,形式不限;画出你观察到的雪花的形状。
结果学生们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个别平时最怕写东西的学生也有话可说了。这节数学课也就变成了观察活动课、作文课。成为了难得的写作良机,
如果按学科“教学意识”来看,这一节课是不应该上这样的内容的,因为这与数学没有多大的关系。但如果从学生的成长来看,却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得到了体验,这是多好多难得的课程资源!
存在“学科本位”这种意识的教师,是不能理解在数学课堂上课文课的内容了。也绝不会在自己的课堂上其它学科的内容,更不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认为这里浪费时间。
归根到底,是狭隘的教育功利心在作怪,教师想到的只是自己,自己的表面的教学成绩,目的是把学生的成绩提上去。那怕有悖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作为班主任,我也听到某些学科教师在抱怨,说同一班上的另一些任课教师过分强迫学生,把大量时间用在他任教的学科上,布置大量的作业,完全没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结果,他任教的学科成绩提上去了,学生却偏科了。
只盯着自己任教的学科的教师,有责任心是假的,他只对自己有责任心,这是自私自利的表现。
当然,我们不是不要分学科上课,所有的课堂都可随时改变计划与内容,只是教师应有大局的“课程意识”,用自己的智慧敏锐地、主动灵活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时机,在环境变化时能把一些消极的因素变成积极的因素,变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资源。
何为“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是从学生的成长着眼,不局限于某一节课的内容,唯一的出发点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是教育发展新形势下教师应持有的一种教育观念。我们要体会到,比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比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教育的任务。当有教育的良好契机时,就可以从大的方面着眼。教师应从长期遵循的“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走向“以生为本”,对学生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整体关怀。
身边也曾有过这样的一个事例:一尖子生因奶奶病重而向班主任老师请假回家,这位教师考虑到这会影响到即将进行的竞赛选拔为由不予批准,让她专心在校用竞赛的最好准备。结果,这位学生失去了见奶奶最后一面的机会,学生因此恨透了这位教师,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这位教师或许认为自己是对的,学生就以学业为重,学业成绩是第一位的。但他忽略了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人。
教师首先面对的是学生,而不是知识。同样,每一位学科教师都得明白:你不是在教学科,你是在教孩子。如何变教学意识为课程意识,关键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有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有从学生长远发展的教育观,摒弃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用课程意识取代教学意识,使教学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向发展本位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