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认知盈余》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在想,在这个物质化的时代,有哪个行业能使得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不计酬劳的长期坚持做一件事情,恐怕最典型的就要属互联网了。不仅是因为很多人在自掏腰包创业,而且产品的用户也在为产品免费贡献着内容,如许多科技博客的内容都是作者免费贡献的。很多人都在研究豆瓣的成功,其实豆瓣成功的一大因素就可以归纳为认知盈余,很多人都在免费贡献着自己的书评、影评。
认知盈余这个概念的出现对于互联网发展是个鼓励,我相信很多产品都想利用认知盈余这个概念做实践。认知盈余的成功实现对于用户端需要高素质,产品端需要便捷的工具,客观因素中还需要合适的时机,受大环境的影响。
除了前面的这几点外,利用认知盈余创业还可以考量一下以下4个因素:
1)产品所面向的领域是否存在不标准化,例如知乎所面向的知识问答领域,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很多答案,而且都各有道理;如果一个知识问答网站的所面向的问题是标准化的话,例如一个关于历史问题的网站,那么很有可能就会面临内容瓶颈的问题;
2)用户的选择没有标准化,例如人们对菜谱的选择会过于主观,因人而异而无法用标准去进行量化;
3)产品的用户群忠诚度和分享意愿足够高,只有用户的忠诚度足够高,他才会有意愿免费贡献内容;
4)产品所解决是一个信息采集很难的问题,例如百科类网站的信息五花八门,仅靠编辑无法完成,需要用户帮忙协作;
5)用户的教育素质够高,不得不承认,对于认知盈余的实现,基于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还是要找教育素质高的群体,一来这个群体的收入相对来讲也会高一些,第二这个群体有内容贡献的可能性大,前者保证了用户时间和精力的充足,而后者则保证了用户自身有内容贡献;
6)用户需求的满足有必要依靠认知盈余实现,例如书中所说的一款医药类应用--同病相怜,用户可以分享治疗经验,对于用药后的效果只有病人亲身体验过才知道,所以当病人想要获得一些治疗方面的知识,只能依靠曾经患过同样病的人分享经验,这样也更有说服力;
7)用户的接受程度高,利用认知盈余可以解决用户需求,但是对于在满足用户的方式上,认知盈余却并不是那么直接简单,常常需要用户花费时间去了解,最典型的就是用户的评论,只有你花费耐心去看过评论之后才会对自己的选择起作用;
8)用户贡献门槛低,除了用户的忠诚度和分享意愿外,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贡献的门槛有多低,在产品层面给用户架设的门槛不能太高,本身就是无酬行为,如果用户的操作成本太高,会极大的降低用户的积极性。认知盈余概念的产品架设了两端的用户,一端是内容的贡献者,一端是信息的接收者,内容的贡献者和接收者又存在一定比例的重合,但是产品成功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容的质量,也就是内容的贡献者;
其中第1个因素和第4个因素是相互对应的,信息的不规则性会造成组织的困难,这个时候就会寄希望于大众。认知盈余让我想起了众包的概念,如果说众包是一种新兴的产品满足需求的模式,那么认知盈余就为这种产品模式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