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安《图雅的婚事》 电影带来的世界99
这是我最早看的第六代导演的独立影片,那时还没看过贾樟柯、娄烨、王小帅等名导们的片子。
看后惊艳不已,王全安导演的好,余男演的好,一众业余演员更是出彩。从此知道中国电影有一个第六代导演的说法,电影界有一个独立片的范畴。
不谈个人生活,只论电影,王全安的确是个出色的导演,有人说他是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之一,我觉得不为过。
一、《图雅的婚事》
《图雅的婚事》是由万裕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出品,由王全安执导,芦苇和王全安编剧导演,余男、巴特尔、森格等主演的剧情电影。
该片讲述了蒙古族妇女图雅迫于生活的艰辛,带着残疾的前任丈夫巴特尔一起征婚的故事。
内蒙古日渐干旱的草原上,丈夫巴特尔(巴特尔饰)为了掘水井而双腿残疾,妻子图雅(余男饰)勤劳善良,性格泼辣。她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照顾孩子,但长期的劳碌让她的腰椎病变,甚而也有下肢瘫痪的危险。为了不再耽误图雅,卧躺床上的巴特尔决意离婚,在现实面前,图雅也只能同意。但她坚持提出自己再婚的条件:新丈夫必须和自己一起供养巴特尔。由此,图雅开始了艰难的择夫历程。
该片于2007年3月22日在中国上映。就在当年,王全安凭借此片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金熊奖。
二、真实故事
影片的背后是一个“嫁夫养夫”的故事,只不过是,王全安将发生在甘肃省天水市的真实故事搬到了内蒙古。这部电影的编剧芦苇,因为看了相关新闻报道,受到启发,写了这个剧本。
其实,“嫁夫养夫”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是有很多原型的。
2005年,在云南省罗平市,妻子为了照顾因车祸高位截瘫的丈夫,带着残疾丈夫重新嫁人,签订了一份《嫁夫养夫协议》。
2012年,在陕西省西安市,妻子崔武进为了照顾尿毒症丈夫张西民,嫁给刘明(化名),离婚不离家。(附录)
三、拍摄过程
该片之所以放置在内蒙古的环境内完成,除了内蒙古的景象确实能服务于影像之外,还因为王全安对于内蒙古的热爱。《图雅的婚事》拍摄地300公里的地方是王全安母亲的出生地点。
另外,粗暴的工业开发导致草场严重沙漠化,和政府强令当地蒙古牧民搬离牧区,也是拍摄《图雅的婚事》的动因之一,王全安想在牧区消失之前记录这一切。于是将一则发生在甘肃省天水市的真实故事,从西北黄土高坡转移到蒙古大草原,从而赋予影片独特的蒙古族风情。
《图雅的婚事》开场第一个镜头就是余男骑在骆驼上,然后指挥骆驼跪下,从骆驼背上跳下来。花了整整10天的时间才把骆驼搞定。
为了该片的拍摄,余男特地去内蒙古体验了5个月的生活,学习骑骆驼、骑马、放羊,和当地的牧民一起生活,甚至真的去照顾一个男人。
《图雅的婚事》主要拍摄地在最后一家还没有搬走的蒙古牧民家里,在演员之中,余男是唯一的职业演员,其他演员都选择当地的蒙古牧民。
四、电影故事
电影的开始,骑着骆驼的图雅赶着一群小羊羔,在没有草的荒地上行走着,昏黄的日暮下一种农耕文明颓然之气弥漫。一个“意外”的路人森格醉酒骑摩托车摔在地上不省人事的被图雅救起,家里瘫痪的丈夫看顾着小女儿望着门外,儿子扎亚用望远镜眺望期待着回来的母亲,日子显得漫不尽心又平淡无奇,图雅在这个家庭的地位被丈夫和儿子盼归的细节侧写出来。这个家里的支撑和中心,一个坚强勤劳的女人。
丈夫巴特尔不忍妻子图雅一个人扛起家庭的重负,提出离婚被多次拒绝。一次意外图雅进医院检查,得知自己不再能成承担家庭劳动力的结果之后接受了离婚。图雅离婚的消息在草原上很快传遍,草原注重对品德的判定的包容性和淳朴性,让这个离婚的女人在草原上却有许多前来提亲的仰慕者。图雅经历了多次求婚协商,最终准备与曾经的中学同学,在外事业有成做着石油生意的宝力尔结婚。宝力尔将巴特尔送到镇上的福利院,承诺对两个孩子视如己出。离开福利院之前的图雅,与巴特尔在窗户前的对视,是两个人不甘背后一种无奈沉默的被迫选择和妥协。
电影中的“井”是个重要的承接意象,生态伦理的理想境界是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平衡关系,“井”的存在不仅是电影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过渡的见证,同样也展现了电影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口“井”象征着自然,与农耕文明下的社会深深关联着,与围绕这个家庭之间的人的息息相关着。
与外界几乎脱节的农耕文明的草原上,过渡开垦放牧造成水源匮乏的严峻环境,干旱缺水的草原上维持生计困难,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失衡的矛盾。井中的水是支撑生命的必需品,也是人与社会关系的象征,“井”是一个家的生存希望,同时也是草原上男人力量和本事的象征。丈夫巴特尔打井砸断了腿,曾经草原马术大会里拔得头筹的巴特尔,失去了男性的尊严终日坐在屋中。之后森格在图雅家门口成功打井示好,是对巴特尔未完成之事的继续,森格的勇气和能力在打打井这件事上展现出来,也是对图雅丈夫身份继承的隐喻。
巴特尔打井失败残疾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处境,这个家庭从原本简单幸福的四口之家变成了靠图雅一人艰难维生。不谙世事牙牙学语的小女儿对家里的变化一无所知,而小儿子扎亚在父亲巴特尔口中“你多吃饭快快长成一个男人”的叮咛中,被迫要承担起一个男人的责任。图雅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洗衣做饭放羊拉草。
当森格为这个家打了一口井的时候,巴特尔选择了接受森格宣示地位的行为,图雅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热情。森格开始在各家各户打井时的炮响声在电影中一直出现,一种压抑下的爆开的声音,是图雅心境的改变。听到点炮轰鸣声的揪心是对森格的在意,从禁止儿子扎亚和森格接触到默许了两人的相处,主动送奶茶穿上了艳丽的红色衣裳。这个家庭的成员地位又悄然发生了变化,巴特尔的地位被削弱,森格被认同成为这个家的一份子,承担了这个家的当家人该承担的部分。
磊落率性的牧民和权谋算计的老板,牧民放弃了功利物欲的享乐主义,责任的担当背后有情有义的无私。在所谓的走出草原的成功大老板身上,这种民族的性格品质消失。电影中的女性身上同样也是一种对比,图雅被迫离婚却不放弃残疾的巴特尔,执意带着巴特尔再婚,离婚的本意是为了这个难以维持的家庭以另一种方式维持。图雅身上的果断和重情以及巴特尔姐姐的坚韧和伟大。
五、王全安
王全安,1965年10月26日出生于陕西延安,中国男导演。自幼喜欢绘画,并希望长大后以此为终身职业。
1977年接受父母的安排,离开学校到一个歌舞团里当舞蹈演员,从此开始了城乡游历的生活。
1980年开始,借中国对外开放的文化交流活动之机,出访众多国家。
1987年放弃去法国里昂电影学院学习导演的机会,且于1987年考进北京电影学院。
1991年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分配至西安电影制片厂(西部电影集团)任导演,其间进行了大量的剧本写作。
2000年因导演剧情电影《月蚀》并由吴超、余男主演获得关注,先后参加20多个国际电影节,并获得第22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国际评委大奖。
2003年导演反映中国女性生存现状的剧情电影《惊蛰》并由余男、刘彦兵等人主演,并于2004年4月4日在法国首映。
2007年王全安拍摄第三部自编自导的电影《图雅的婚事》并由余男主演,荣获第5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2010年由王全安执导、表现内地与台湾两个家庭自离散后重聚的影片《团圆》获第6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
2010年9月,改编自陈忠实小说《白鹿原》的同名电影顺利开机并于2011年春节前夕在陕西顺利杀青,并凭借获得第17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导演奖。
2011年11月26日,自编自导的剧情电影《纺织姑娘》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片由余男、程正武、赵鲁寒联合主演,获得第33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大奖。
2012年9月15日,自编自导的剧情电影《白鹿原》在中国大陆上映,该片改编自陈忠实的同名小说,入围第6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同年,担任纪录片《将令》的制片人,该片由田波、王苗霞合作执导。
2017年1月31日,担任第6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
六、余男
余男1976年9月5日出生于辽宁大连,中国电影女演员。1995年,余男从大连市第二中学应届毕业,于当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本科班,4年后毕业。
1999年,余男凭借电影《月蚀》,获得第4届法国多维尔亚洲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2004年,凭借电影《惊蛰》夺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第19届巴黎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2006年,凭借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影片《图雅的婚事》,获得华语电影传媒大奖、芝加哥国际电影节和迦太基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项。2012年主演的电影《杀生》和《敢死队2》上映。2013年担任金爵奖、第60届柏林电影节、上海电影节等电影节评委,参演电影版《北京爱情故事》。
附录.真实故事之一
《前夫身患尿毒症,女子“嫁夫养夫”与男友共同照顾》(来源:华商网-华商报,2013-03-13 08:36)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是每个人对爱情的愿望。当年,崔武进和张西民也带着这样的愿望走进婚姻。但谁也想不到,生活的几经磨难让他们的感情历尽沧桑,甚至面目全非,让他们面对这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感。
他们的故事曾在很长一段时间触动我的心,原本不再想打扰他们的生活,但生活的残酷再一次让我以记者的身份走近他们。
在他们的故事里,有残酷、有无奈、有尴尬,但支撑他们继续生活的依然是真情。看到崔武进照顾张西民时,彼此熟悉的眼神、平淡的话语,却让我感到他们当中所有人内心的爱。虽然这爱,已融化在平淡生活里,散落在每一次磨难里,但只要一起面对,就是爱,就有希望。
而一起面对的人,还有崔武进的对象,他的宽容和善良,很可贵。
托尔斯泰曾在《安娜·卡列尼娜》里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一家的不幸,他们该怎么面对?这将继续考验着他们。
前夫患尿毒症十几年,一家人靠低保生活。前夫不想拖累她,2009年,他们离了婚。儿子为了让她有个依靠,2010年,给她介绍了个对象。但她与对象商量好,要一起照顾前夫到老,随后他们才会领证结婚……
去年3月本报曾经报道过这件事,一年了,他们三人生活得怎么样呢?
54岁的张西民也记不得这是他第几次进医院了,但有一个事最清楚,就是,这次已经花了约5万元,他的家人这会儿已经无处借钱了。昨日中午,张西民躺在武警医院的病床上,长期的透析让他的身体愈发瘦小、面无血色。他无法翻身,坐不起来,更无法下床。
他的前妻、53岁的崔武进喂他吃面条,旁边放着前妻对象买的水果。
“不吃了。”张西民说。崔武进用纸擦了擦张西民的嘴,然后把剩下的面条吃了。“不能浪费,节省一点是一点。”崔武进说。
“2月14日晚上,在卫生间洗手时,突然腿软,摔倒了,就起不来了,医院一检查,说是胯骨骨折。”昨日,张西民说,已经做了手术,医生说啥时能坐起来啥时才能出院。
2012年3月29日,本报A14版报道了崔武进“嫁夫养夫”、“离婚不离家”的故事。
张西民住在西安城西莲湖生活家小区,患尿毒症已13年,每周透析3次,与母亲、弟弟住在一起。儿子靠打工挣钱,一家人靠低保生活。不想拖累妻子,2009年,张西民与崔武进离了婚。儿子张华峰为了让妈妈有个依靠,2010年,他介绍刘明(化名)给妈妈认识,也就是妈妈现在的对象。
但崔武进与对象商量好,要一起照顾前夫到老,等前夫去世,他们才会领证结婚。他们俩都开三轮拉客挣钱。崔武进几乎每天都要看看张西民。除了帮前夫按摩关节、陪他去医院化疗,她还时常带来刘明做的锅贴(张西民最爱吃的)、肉,还有刘明买的水果。
一个月前,崔武进和刘明搬到城南廉租房居住。生活就在平淡中一天天地继续。但对于一些人来说,很多时候,平静也是一种奢侈。
2月14日当晚,张西民又住进了医院。除了做手术还要透析,昼夜需要人照顾。15日早上,张西民拿起手机,又放下了,“武进这两天感冒了,而且毕竟有刘明在……”他还是按下了手机。“我腿摔了,骨折,在医院,你能不能来看看我?”张西民说。
当时因感冒也在医院打吊瓶的崔武进听后,眼泪簌簌往下流。旁边的刘明一听也哭了,两人哭成一团,慌乱中,他赶紧给所在火西社区主任崔桂英打电话。
“西民咋这么可怜,这下可上哪弄钱去呀?”昨日,崔武进说,当时她就犯了愁。
“张西民灾难不断,我真的觉得他太可怜,更觉得武进太苦,本来就因为太劳累,常常生病、感冒。”昨日,刘明说,他当时想着崔主任人热心,对他们的事了解,认识的人多,看她能不能帮忙。
昨日,记者问张西民:“为什么要主动叫前妻来医院照顾你呢?”张西民眼睛里有了泪,他迟疑了好一会儿,说:“总觉得她照顾自然,比如上卫生间啥的,别的亲戚有些别扭。”说这话时,张西民硬是没让泪流出,又说:“在我心里,她还是我的家人。”
张西民和刘明从来不会正式见面,“我可以想开,但他来我家的话,我妈和我弟不太好接受。”张西民说。
刘明便常常通过张华峰问张西民的近况。“我每次带了对象买的吃的过去,西民都不吭声,但他会默默吃掉。”崔武进说。
“这回,我贷款1万,还拿出所有存款5千,儿子借了4万,马上快花完了,亲戚朋友都开口开遍了,实在难借啊!”昨日,崔武进说,前婆婆年龄大了,还要照顾张西民弟弟的孩子,所以,她和儿子轮流照顾张西民。
“刘明去年年底开三轮出车祸后,我也间接问过他的伤情。”张西民昨日说。
“我现在只好把餐馆的工作辞了,一心一意照顾我爸。幸好有刘叔,他照顾我妈照顾得很好,让我很放心,要不然,我就顾不过来了。”昨日,26岁的张华峰说,刘明出事后,他也多次去医院看过,“我现在遇到什么事,都会与刘叔商量商量。”
去年年底,刘明开三轮时不小心从车上翻下来,胸部一根肋骨断了,现在仍以休养为主。
“我要是有钱,就拿钱给张西民治病,我也是心有余力不足啊!我65岁了,也吃低保,现在又没办法出去开三轮挣钱,唯一能做的,就是让武进全力照顾张西民。”昨日,刘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