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青春’大赛,本人保证本文为本人原创,如有问题则与主办方无关,自愿放弃评优评奖资格#
宜春学院 (黄子莲)(手机号:17879523538)
青春,好像从来关于这个词的话题都不会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词的时候,大概是初中吧,然而过了这么多年的今天,似乎还抓住了个青春的尾巴,在阳光下洋洋洒洒的发表对青春的看法。
初三的时候,在即将要散场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次歌咏比赛——为了缓解紧张的学习压力。不知道是谁提议,选定班级的参赛歌曲为《青春纪念册》,那应该是第一次接触青春这个词吧,当时懵懵懂懂的,并不知道青春到底是什么。中考前夕,班上像纸片一般流传着“同学录”,在那一张张纸上写了一遍又一遍的个人信息和毕业祝福,然后又一次接触了“青春”,那张纸背面明晃晃的写着“青春不散场”,但最终,好像并没有多少人真的不散场,仅有的几个人靠着那摇摇欲坠的信念和约定支撑着至今。
是怎样的一种触动呢?几个年轻人约定了好多好多,约定要一起走遍很多地方,要每周一起骑自行车去学校,约定要互相写信告诉对方自己的动态……约定的很多事都随着时光匆匆而烟消云散,唯一还坚持着的便是互相通信。是什么时候收到第一封信时触动了心中的那一方呢?大约在秋季吧,在银杏叶纷纷落下的时候,收到的是一张塑封过的银杏叶。在当时,两所学校相隔的也无非半小时的车程,信件从来都没有邮票,但每周互换信件的频率从来没有断,哪怕是高三最忙的时候,而信件的内容,大概便是高三时期怎样的紧张,吐槽哪个老师哪种题型很难做,甚至有时候,还会互相往信封里塞自己学校刚考完的试卷……有时候,文字似乎是一种很好倾诉的对象,那些没用完的笔记本,都被充分的“回收利用”起来了,似乎随时随刻包里都带着日记本和几张“信纸”,在压力大的时候,难过的时候,高兴的时候……随时随刻把自己的心情记录下来,然后幻想着对方看到的心情。很多人不理解,明明这么近,明明高中那么多事时间那么紧,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在此,其实也说不上到底是为什么要这样做,只知道每次当给一封信封口填上收信人信息的时候,心里是寄托着期待的,就像期待收到对方的来信一样。
曾经向往过影视剧里有一个只靠信件维持联系的笔友,喜欢那种很清静的老街上有一个邮局,邮局门口有一个生锈的邮筒,人们只是通过最纯朴的方式诉说着情谊,也许一直坚持着通信的方式是为了这样一种情怀吧。很多人说,现在通讯如此发达,聊天,通话,甚至视频…这任何一种的方式都比通信更加的方便快捷,又何必等个十天半月去邮局一次次的找呢?我没法反驳他的说法,但是我想告诉他的是,这是一种不为什么的坚持,是一种与懂的人之间的独有的情怀和情调。
约定很容易,但要坚持约定却很难。上了大学之后,突然多了大把的空闲时光,却越来越多的人觉得不知道自己在干嘛,无所事事的大有人在。在高中的时候,大家说好要互相寄自己学校的照片和军训照给对方。然而,每天辗转于各种社团,忙着与新同学新室友熟悉,突然间对大学生活的适应等等让每个人都忘了还有这样一个约定,等到反应过来,业已过了大半个学期了。与高中不同的是,再不会充满了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多了一分成熟;少了些许的稚气与抱怨,多的是对生活的期待与向往……当然,与之伴随的每封信都多了一张邮票。
在清理旧书的过程中,突然还能从里边发现一封好久之前未完成的信,也许是刚好那节课走神的时候,也许是刚好手上就带着那本书,于是便这样顺手夹了之后便再也想不起来。很庆幸在清理之前还能顺手这样一翻,那一瞬间的想法,那一刻的青春。有人说,真正在乎一个人不是因为这个人有多么的重要,不是你给她买多么贵重的礼物,而是你愿意在这个人身上花多少时间。在快节奏的时代里,还能保持“车马很慢,书信很远”的约定,那些牛皮纸的信封啊,承载的是每个人沉甸甸的挂念;而在远方的人儿啊,一起用文字来记录一起走过的时光。
如果有人问我,青春是一种怎样的颜色?我想,青春应该是牛皮纸信封的颜色,那些信件和明信片一叠叠高,那便是青春的高度吧。
——仅以此文致以通信的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