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
换个身份,相当于重新开始
“听着,做个性体例信息统计的朋友说,假身份的人在中国目前的比例约占0.013%,越大城市的比例越高,其中57.3%的个例与犯罪有关。”
《猎场》里罗伊人跟郑秋冬说这些的时候,郑秋冬已经冒用了一个死去的人的身份,抹掉了自己曾经入狱的这段经历,想用“覃飞”的名字,在职场上重新开始,并已然经过面试,获得了山谷集团“薪酬总监”的位置。
如果这个故事,只是在讲一个人如何通过各种遮掩,经历各种跌宕起伏险象环生的情景,最后终于有惊无险地走向人生新巅峰,就不太符合“职场”对“诚实、忠诚”的主题要求。
所以,紧接着你就会看到冒用身份败露的情节,“据统计,虚假身份败露的第一原因,是现代化职业信息的公开透明,第二才是涉嫌违法犯罪。”
可是,
就算让你拥有奇遇记,你也未必能精彩
除了为了犯罪直接伪造或者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外,在媒体报导中最常见的涉及身份冒用的情况是:办理信用卡、冒名顶替上学或者工作机会。
冒名办理信用卡会换来三个后果,冒名者信用卡诈骗罪、银行里一笔大概率还不上的呆账、被冒名者莫名其妙地被追账和不良信用记录——虽然理论上是可以消除的,但是实际中会因为各种繁琐的流程和银行没有动力处理,让被冒名者受到很多阻挠和困扰,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处理。
相比而言,冒名顶替的上学或者工作机会,几乎改变了两个人的一生。虽然侵害姓名权、受教育权和劳动就业权的行为,可以因为姓名身份的规划而停止侵害,但时间是不可逆的,损失也难以估计衡量。
“真假王娜娜”事件里,假娜娜没有因为有了别人的录取通知书而有一个不凡的人生,一生小心翼翼,为了能成为老师,她也确实付出了很多,但从未有一刻能光明正大地拥有这些。事情被曝光以后,她辞职离开了教师岗位,怀的二胎也流产了。
“姐姐顶替妹妹上学”的故事里,姐姐由落榜生变为了大学生,后来去满洲里市当了一名小学老师;妹妹复读了一年,考上了重点大学,去了一家私营企业。这看上去像一个很完美的结局,但是妹妹心里一直有一颗“父母只爱姐姐不爱自己”,“妈妈考虑要保护二姐的身份,禁止我报考示范专业,防止我们两个将来都在教育系统”。姐妹俩关系恶化,形同陌路。
“小时候被拐卖靠他人身份生存”故事里的主人翁,逃出了被拐卖的命运,因为没有户口,靠捡来的两张身份证冒名生存,虽然是中介公司的优秀员工,却只能住地下室,不敢跟心爱的女孩吐露真相,失去挚爱。
“罗彩霞事件”里,罗彩霞被冒名顶替后,又考上了天津师范大学,可临近毕业却面临因为身份证被盗用后教师资格证书被取消的问题。冒名者的父亲在事情败露后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
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至少是两个被改变的人生。我们看到那些冒用者“善恶终有报”的下场以后,却并没有感到“痛快”。因为冒用者虽然冒用了别人的身份,但却过得并不轻松自在,他们和郑秋冬一样,有努力遮掩,但更多的是加倍努力的工作,想配得上自己的这次冒用。但越是真实的努力,就越提醒自己这是建立在一个虚假的前提上的。
而且,
建立在真实身份上的人设尚且会崩塌,何况是虚假的呢?
2017年可能有毒,明星们约好了似的,集体在这一年人设崩塌,小仙女郑爽抽烟小号放飞自我、痴情男薛之谦婚内劈腿虚假宣传、恩爱夫妻白百何已离异约会小鲜肉……
由于“超级IP”的兴起,2017年也是“知识网红”崛起的一年,混迹在诸如知乎这类专业性强的论坛的“大咖”,也免不了“装”一下。比如下面这位:
一张长图才足以写尽他不到60岁的人生里244个不同的身份。我猜,他的真实身份可能是一个编剧。
其实,
唯有爱与时间不可辜负
是不是所有冒用别人身份的人,都没有好下场呢?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获得了别人的身份,从此摆脱过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并不清楚,至少这样的人并不会拿出来炫耀。但其实一个人本来的样子——品行和性格——决定了他做事情的方式,如果他就是他,无论他用了什么身份,都会做出符合他的性格会做的事情。
每个人生命中都会有一些百看不厌的作品,对于我来说,《三傻大闹宝莱坞》就是其中一部。兰彻在学校里特立独行着,鼓励了他的朋友摆脱家庭和世俗的约束,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以一个神秘卑微的小人物身份,又人生导师般的拯救了身边的人,然后又神奇般的消失了。
这部电影之所以能那么引起人们的共鸣,不仅仅因为它的正能量或者主人翁的英雄主义,而恰恰是他讲的就是千千万万个我们自己——不一样的是,他们比现实中的我们勇敢——连男主这样一个看似有主见、洒脱、无所畏惧的人,也有他不为人知的一面——他用的是别人的身份,这是一个双方都知情的置换人生的交易。
兰彻在别人的身份下活出了他自己,到最后也没有迷失。诚然,这只是个故事。
一首丘比的,《你的一切都是我的风格》,祝我们都在我们各自的人生里,也许不光鲜亮丽但独一无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