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撰:史遇春
综述
十里秦淮是南京繁华所在,一水相隔河两岸,一畔是南方地区会试总考场的江南贡院,一畔是南部教坊名伎聚集之地。
秦淮八艳指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南京秦淮河畔的八位才艺名伎。秦淮八艳的名号最先见于余怀的《板桥杂记》,其中分别写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六人,后人又加入了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秦淮八艳,又称“金陵八艳”。
人物生平
董小宛(公元1624年~公元1651年),名白,字小宛,号青莲,江苏苏州人。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而沦落青楼,名隶南京教坊司乐籍。
董小宛出生于苏州城内的“董家绣庄”。“董家绣庄”小有名气,因活计精细,生意一直十分兴隆。
董家是苏绣世家,到董小宛这一代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刺绣虽属于工艺制造业,但接近绘画艺术,故而董家颇有几分书香气息。
董母白氏是秀才的独生女,受其父教熏,颇识诗书。董小宛幼时模样俊秀,聪明灵慧,父母视如至宝,教她诗文书画、针线女红。
董小宛十三岁时,父患病身亡。董母白氏为免伤怀,在半塘河滨筑一幽室,携女隐居。
明末,朝廷腐败,天下离乱,董母白氏欲关闭绣庄,收回资金,以备不时逃难之需。谁知一算帐,竟外欠上千两银子。明知伙计捣鬼,董母白氏又从着手,一气而病。从此,生活的重担压到了十五岁的董小宛身上。
庞大的债务加之母亲的医药费,董小宛无力支付,无奈,她只好来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画舫中卖艺,改名小宛,董小宛一名遂散播人间。
董小宛容貌秀丽、超尘脱俗,很快就在秦淮河出了名,并赢得了一些名人雅士的欣赏。董小宛孤芳自赏,自怜自爱,影响了鸨母的进账,因不堪其嘲热讽,她一怒离开南京,回到苏州。回家之后,母病待医,负债需偿,董小宛无力应付,只得将自己卖到半塘的妓院。
在半塘,董小宛依然抱定不卖身的初衷。她受客人之邀,游太湖、登黄山、泛舟西湖,一去就是十天半月。
董小宛在名流宴集间,听人讲说复社中有一位很有气节且风流自好的才子冒辟疆。冒辟疆也从方以智处听说秦淮佳丽之中有位才色双绝的董小宛。
二十九岁的冒辟疆往南京乡试时,特意造访董小宛,不料她已负气离开秦淮河。乡试落选,冒辟疆往苏州闲游。得知董小宛在半塘待客,他又专程拜会,不巧董小宛受人之邀,已往太湖。
因缘际遇,两人终得一见。深秋夜寒,董小宛酒宴归来,微带醉意,斜倚床头。见有客人,她欲起身,无奈酒力未散,身形摇晃。冒辟疆见状,忙劝她不必多礼。冒辟疆自我介绍后,董小宛称赞说是早闻大名,心中倾佩已久。冒辟疆细细打量董小宛,见其素衣淡妆,眉清目爽,与一般女子大相径庭。她虽醉意朦胧,娇弱不堪,却依然思路清晰,谈吐不俗,纵谈时局,颇有见地。此番相见,冒辟疆对董小宛印象深刻。
几番交接之后,董小宛与冒辟疆情缘一定
董母去世后,冒辟疆带着小宛回苏州赎身,因其在半塘名气太大,不论出银多少,鸨母都不肯放手。就在二人一筹莫展之际,钱谦益偕柳如是来游苏州。经钱谦益出面,董小宛赎身之事才得解决。
董小宛嫁入冒家后,与上下相处极和谐。马恭人(辟疆母)和苏元芳(辟疆妻)特别喜欢董小宛,董小宛对她们也很恭敬顺从。闲暇时,小宛与辟疆常坐在画苑书房中,泼墨挥毫,赏花品茗,评论山水,鉴别金石。
宁静和协的家庭生活刚过一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兵入关,冒家险遭涂毒,家产丢尽。董小宛随夫南逃。战乱过后,冒家辗转回到家园,缺米少柴,日子十分艰难,幸得董小宛精打细算,才勉强维持全家生活。
此时,冒辟疆又病倒,下痢兼虐疾。为照顾丈夫,董小宛把一张草席铺在床榻边作为卧具,丈夫恶寒发颤,她就紧紧抱住;丈夫发热烦躁,她又为他揭被擦澡;丈夫腹痛,她则为他揉摩;丈夫下痢,她为他端盆解带。经过五个多月折腾,冒辟疆病情好转。
后来,冒辟疆又病了两次:一次是胃病下血;一次是背上生疽,董小宛都悉心照料,出常人之想象。董小宛身体本虚弱,加之多次辛苦照料丈夫,一病不起,冒家多方请医诊治,皆无成效。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在冒家做了九年贤妾良妇的董小宛,终于闭上了疲惫的眼睛,在冒家的一片哀哭声中,她安详地与世长辞。
作品
画作:《彩蝶图》、《孤山感逝图》、《玉肌冰清图》。
诗集:《绿窗偶成》、《楷书秋闺扇面诗拾壹首》、《一柄象牙彩蝶》。
评价
黄虞稷悼念董小宛曰:“珊瑚枕薄透嫣红,桂冷霜清夜色空。自是愁人多不寐,不关天末有哀鸿。半床明月残书伴,一室昏灯雾阖缄。最是夜清凄绝处,薄寒吹动茜红衫。”
王士禄:“梅花亭子枕回波,满酌黄滕细按歌。”
吴梅村在《题董白小像绝句八首》中写道:“念家山破定风波,郎按新词妾唱歌,恨杀南朝阮司马,累侬夫婿病愁多。乱梳云髻下高楼,尽室仓皇过渡头,锢盒金钗浑抛却,高家兵马在扬州。”
颜光柞赞曰:“辛勤孤灯下,三复行役诗。”
陈允衡:“扫眉间阁笔,击击强裁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