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寻常的英国史,仅止于国内的权力征伐,驻笔在城乡的民间故事中,无非添些大小人物们的蜚短流长,倒也不值得反复书写和阅读。
历史壮阔处,起于寻常,落于非常,才引人感叹,方教人思索。一部大国崛起系列,一长串名单中,属岛国身份的,最多两个,英国其一,日本其二。况且,日本的“崛起”大国角色,也难获得广泛认可,国人则会更多侧目,甚至如此追问:妈妈的,你也配姓赵?
16—17世纪的英国,挑战教会的精神统治权成功,“小荷初露”;向欧洲大陆争大国地位取得进展,“羽翼渐丰”;向海洋进军,推行重商主义的前提下,与西班牙、荷兰和法国持续争夺制海权,“挺进大海”。步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后尘”,加盟奴隶贸易和海外殖民,此乃“帝国的肇始”;竭力鼓励海外争夺和,“殖民扩张加速”;从民间到官方,从公司到政府,对美洲移民,建立殖民新政府,终致“第一帝国形成”。这样的历史叙述和进程,或许正是一个普通国家和一个帝国的篇章区别所在。
一个岛国,甚至曾经多灾多难的岛国,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物产不饶,资源不丰。是什么样的精神和动力,促使其在内外交困的时代中,依然积极进取,身在英伦,眺望欧洲,放眼大西洋,生根新大陆。
这是历史阅读带给我们思考最多的因素。
这一部分的阅读中,一人、一船和一处殖民地的讲述,让人平生更多感慨。
一人,乃弗兰西斯·德雷克(1540—1596),他的冒险精神,获得举国上下的支持,帮助他也帮助英国成就了环球航行的梦想,并代表国家挑战西班牙海权。他的个人梦想和国家梦想合而为一了。
一船,自然是“五月花号”。1620年,这艘载重约180吨,长19.5米,装载了102名清教徒的小船,到达美洲,并颁布了《五月花号公约》:“为了上帝的荣耀,为了增加基督教的信仰,为了提高我们国王和国家的荣耀,我们飘洋过海,在弗吉尼亚北部开发第一个殖民地。我们这些签署人在上帝面前共同庄严立誓签约,自愿结为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地能得到更好的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不时依此而制定颁布,被认为是对这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合适、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
这就是美国政府最初的自治形式来源。因此如果说美国的诞生的重要文件是《独立宣言》或《1787年宪法》也没有问题,但是其源头可能要追溯到这份“五月花号公约”。
一处殖民地,当属纽约为中心的新英格兰,这是唯一的王室殖民地,最初其主权属于詹姆士二世。由于其地位、区域位置和管理方式,自然地后来成了北美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铸造国家——16—17世纪的英国之都铎王朝始(1485)至“双王统治”止(1702)
[第四篇 英国与欧洲][第一章 小荷初露]
作为现代民族国家,英国必须具备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即国家主权与民族一体性。英国的主权是在同罗马天主教势力与国内地方割据势力的斗争中逐渐确立的。在中世纪的漫长岁月里,英国与其他欧洲国家一样,封建割据势力十分强大,教廷的影响无孔不入,以教皇为中心的罗马教会作为国际性的宗教和权力组织,其权力超越一切世俗权力,时常干涉各国的内政。英王爱德华三世就曾抱怨教皇:“耶稣十二使徒的后继者,应受托引导主的羊群走向草原,而非剪取羊毛。”
中世纪后期,英国经济获得长足进步,农业变革,城镇扩展,人口增加,这一切都加强了国内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推动着经济统一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英国的市民阶层力量逐渐壮大。出自自身利益的考虑,他们与王权紧密联合,共同反对封建割据势力和罗马教皇势力。英国的当时,国王权力的加强本身就意味着民办国家的强大,况且英国国王的权力从来也不曾集中于国王一人,当国王变得专制的时候,现代国家就开始出现。
由于王权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国家,因此,“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像王权倾向它们一样。”以王权为中心,英格兰人逐渐形成了共同经济和政治生活,并拥有了共同的民族评语言—现代英语。14世纪,英语无论是在官方还是在民间,都已经得到了普遍应用。到了15世纪,英国的语言、文学艺术和思想习俗,已经在英格兰人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这种民族认同最强烈地反映在英国人的帝国意识上。宗教改革的导火索是亨利八世的婚姻,英国的教会之中和贵族当中,许多人是站在国王这一边的,这也反映了民意,同时也推动了亨利八世以民族教会为宗旨的宗教改革,国教派这就成为民族的宗教。
亨利“以其坚强的个性,展现了一个年轻的民族集体意志正在上升的强有力的自信;他坚持和维护这个新生的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政治权力。”
有人这样评价亨利八世,“历史上没有哪一位统治者在他所处的时代留下如此深刻的影响,以及激情做事的程度和长期遭受的争议。”
[第二章 羽翼渐丰]
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后,在英国重建至尊王权,命令议会重新通过《至尊法》,在法律上再次确认君主在宗教和世俗事务上的最高权威,对于反抗者一律严格处置,从根本上维护英吉利民族的利益。据统计,她在位期间,英国先后约有123名教士和60名俗人因宗教问题被处死,另有约200余人死于狱中。
伊丽莎白一世推行重商主义,鼓励对外贸易争夺和开拓海外市场,这典型地体现在女王及其政府对开辟西方北航线的大力支持上。加强海上力量,积极准备与欧洲列强争霸并进军世界海洋,这是伊丽莎白时期政府支持海外探险和殖民活动的重要手段。她大力扩充海军,确保英国海上实力“无论在数量上、实力上,还是在船长、水手的能力上,都比人们记忆所及的任何时候强大。”王室还积极鼓励民间造船。1588年英西海战中,英国舰队中的私人船只占到四分之三,成为英国最终取胜的主要力量。关于战役的结局,一位当时的英国人这样描述,西班牙人“没有击沉或者俘获一艘我们的三桅船、小帆船、驳船或补给船,甚至连一个英国羊圈也没有能毁掉。”
强大的海上力量,不仅有利于推动海外贸易的发展,而且为以后英国海军称霸奠定了基础。
伊丽莎白推行大陆均势政策,在其婚姻外交上表现的最为淋漓尽致。女王即位时只有25岁,其婚姻问题备受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的王公贵族都期望通过“征服”年轻的女王而征服这个海岛国家。但她都一一“十动然拒”。成功的外交是英国辉煌的重要支柱。
1600年东印度公司获准成立,是英国对亚洲扩张的重要机构。当然,这一时期的殖民活动,主要限于商业,政府没有直接参与,在欧洲的竞争中英国处于下风。
[第三章 挺进大海]
17世纪以来,英国面临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局势。就欧洲而言,昔日控制欧洲事务的神圣罗马帝国开始走向衰落。在欧洲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哈布斯堡王室,此时,虽然仍保持着强大的政治和宗教影响力,但其实际控制力正在下降,其统治的离心倾向已经非常明显,而天主教与新教的激烈斗争遍及欧洲。
三十年战争(1618—1648)爆发后,欧洲各国基本全部卷入,但英国参加的迟,退出的早,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战争后,欧洲形势出现新变化,神圣罗马帝国名存实亡,哈布斯堡王室一时难以缓气,而法国、荷兰和瑞典则趁机扩大势力,在欧洲事务争取更多的发言权。其中,法国实现了欧洲大陆的霸权,路易十四拥有20—30万训练有素的军队,无国能敌。荷兰素有“海上马车夫”之称,成为新兴世界最大的商业帝国,占有许多殖民地,还拥有制海权。英国则毫无所获,面对新一轮竞争,必须积极有为,方能获得竞争优势。
英国的革命内战是其对外政策重大转变的标志点之一。内战前,英国忙于内部事务而在欧洲舞台上基本奉行守势。随着内战深入,政权转换,英国对外政策呈现新态势。尤其是克伦威尔时代,英国重振扩张和进取精神,强化殖民和贸易,寻求争取海上霸权,以重商主义为政策导向。
克伦威尔时期颁布《航海条例》(1651),事实上是完全地在海外全面挑战荷兰的霸权。三次英荷战争接踵而至,分别发生于1652—1654年、1665—1667年和1672-1674年,各属克伦威尔和查理二世当政时期。最终英国承续了对西班牙的胜利,取得了对荷兰战争的胜利,推行了《航海条例》,获得了世界海洋和贸易的控制权。
17世纪英国参与的最后一次大战,是自身参与的奥格斯堡同盟对法国的挑战。奥格斯堡同盟原先主要是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和一些德意志、意大利的诸侯国。威廉三世继位后,积极加入。奥格斯堡同盟战争(1688—1697)先后在爱尔兰海域、西属尼德兰、地中海、萨伏伊及西班牙北部边境展开。最终与法国缔结条约,法国归还了部分领土,并承认威廉三世的英王地位。此后,英法战争成为18世纪的主线。
[第五篇 帝国初起][第一章 英帝国的肇始]
爱尔兰是英国的第一块殖民地。1155年,历史上唯一英国籍的罗马教皇哈德良四世发布训令,将爱尔兰的统治权授予英格兰国王。1169年,英国开始入侵爱尔兰,并于次年占领都柏林城堡。1171年,亨利二世获得了对爱尔兰的宗主权。亨利七世派驻爱尔兰总督。1534年,亨利八世宣布将所有爱尔兰土地收归英王所有并再行颁授。1541年,受英国操纵的爱尔兰议会宣布,亨利八世兼任爱尔兰国王。与此同时,文化同化从语言入手,一直在进行之中。
都铎王朝还把目光投向欧洲以外的广袤的世界,积极支持海外殖民和贸易扩张。
英国探险家德雷克是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冒险家。1568年,他租借女王战舰,进行奴隶贸易。在墨西哥湾遭到西班牙军队袭击,逃亡英国。为了报复,女王没收停靠在英国港口的西班牙运输白银的船只。1572年,德雷克获得皇家特许,率领73名船员前往西印度群岛地区,劫掠西班牙运宝船。次年春,他在巴拿马地峡几次伏击西班牙的骡马运输队,收获甚丰。正是在这里的山上,他第一次看到一望无际的太平洋。由此,德雷克萌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驾驶一艘英国船只到这里的海域航行,打破西班牙人的海上垄断权,分享世界发现和殖民掠夺的成果。1577年,在女王支持下,他向美洲最南端出发,绕过南部海峡,抢劫了太平洋沿岸西属殖民地的多个港口,获得了大量财物。当1580年他完成环球航行回到英国时,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女王亲自迎接,并登上德雷克的“金鹿”号旗舰,授予他骑士称号。德雷克的环境航行是对长期以来坚持殖民贸易垄断权的西班牙的沉重打击,极大地提高了英国人在欧洲的国际地位和民族自信心。
就美洲的扩张而言,在整个16世纪,英国人只是“有节制地”参与,到17世纪初还没有一个殖民地。17世纪初,英国社会各阶层前往美洲建立殖民地和进行贸易的愿望十分强烈。根据1604年英、西和约,西班牙默认了英国在北美建立各个渔业根据地,同时又承认了英国对未占领地区的航海权。
1606年,来自伦敦和普利茅斯的贵族、商人联合提出申请,希望英王特许他们在美洲建立殖民地。为了分担风险,聚集更多资金,决定建立股份公司,按比例分担盈亏。于是“伦敦弗吉尼亚公司”和“普利茅斯公司”获得皇家特许状。
1606年,伦敦公司组织第一批移民144人前往弗吉尼亚,1607年,在詹姆士河口附近一个小岛登陆,建立第一个殖民地—詹姆士敦,以纪念詹姆士一世。
1616年,一批留居荷兰的英国清教徒,决定以北美荒野上寻找信仰自由。为了解决合法性和资金问题,派人去伦敦与伦敦公司商谈,获准前往伦敦公司的弗吉尼亚,并得到了伦敦商人的资助。1620年9月,102名英国人搭乘“五月花”号离开英国的普利茅斯港,11月抵达马萨诸塞东北角的科德角,而不是原定的弗吉尼亚。其中一部分人在此登陆,另有16人乘小船沿马萨诸塞湾继续航行,12月中旬在马萨诸塞湾西岸中北部登陆。几天后,五月花号与抵达于此,开辟殖民地,命名“新普利茅斯”,靠岸前,以威廉·布雷德福为首的清教徒在船舱开会,共同签订一个有关建立殖民地,并在此内部维持团结和权威的协议,这就是《五月花号公约》。由于此处没有特许状,因此公约就起了正式的特许状作用。
《五月花号公约》是一个契约式的宪章,首开按照多数人的意志管理政府的先例,其原则成为普利茅斯殖民地政府的基础,也是新英格兰殖民地共同模式的基础。这些移民始祖是英国殖民史上一个转折点,标志着宗教上心怀不满而自愿迁往美洲的一切运动的开端。
[第二章 殖民扩张加速]
17世纪初,英国殖民地扩张活动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从总体上说,除了爱尔兰外,英国殖民活动的最大特点仍然是私人性、民间性的行为。英国政府对殖民扩张基本上持一种放任的态度,“英国为建立第一批美洲殖民地,在生命和金钱方面都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英国政府却没有付出什么代价。”
纽约是复辟时期英国建立的一个殖民地,位于新英格兰与弗吉尼亚之间,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其前身是荷兰的新阿姆斯特丹。1664年,查理二世将新尼德兰作为业主殖民地,封赐给兄弟约克公爵(即继位的詹姆士二世)。约克公爵派遣一支英国舰队,攻占了新尼德兰,改新阿姆斯特丹为纽约。1685年称王,纽约即为王室殖民地。他将其中的片赠予另二位爵士,被命名“新泽西”。
[第三章 第一帝国的形成]
复辟时期的北美殖民,随着宾夕法尼亚的形成,英国在北美殖民进程基本完成,加上18世纪建立的佐治亚,共有关13块,处于大西洋和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北到马萨诸塞,南至佐治亚。北美殖民地有三种类型,一是王室直辖殖民地,二是业主殖民地,三是自治殖民地。三种殖民地中,代议制及议事会权力扩大,都体现了殖民地自治倾向的加强,这既是英国重商主义实施的结果,也是大英第一帝国政治体制中的一个基本特色。
面向18世纪的英国,在此前解决于教会的冲突,获得了民族教会和国家宗教的地位,国王拥有国家最高权威和精神象征。与欧洲的领土和疆界也没了瓜葛,同时也获得了欧洲大陆事实上或条约上承认英王统治英国的地位,当然由于岛国的特殊位置,此后的英国持续延续伊丽莎白一世开启的均势外交政策。在与欧洲大陆列强的争霸中,英国历代国王、包括克伦威尔,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最终将它的势力介入非洲、亚洲和美洲,并在与列强的争夺中渐上风。
这一切,既吹响了英国率先迈入现代国家的号角,也吹响了英国步入日不落帝国的冲锋号。
[说明]《英国史》系列读书笔记内容,粗体字部分,多属摘抄或改编于《英国史》(钱乘旦主编),非加粗文字为本人即兴所写,图片多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