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粥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在河南,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开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腊八粥有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
腊祭
腊八粥是古代腊祭的遗存。我国古代天子,农历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干物进行腊祭,敬献神灵。腊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祷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堤防、水庸神——水沟、昆虫神),用的是干物(腊肉)敬献。祷祝是腊祭的一个重要方面,称为腊八祝或称蜡八祝,祝与粥同音,于是就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将蔬果干物搅和在一起,煮熟成腊八粥,敬献农神,祈求保佑,以庆丰收。
但是腊八不是自古以来的。腊祭在十二月,所以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古代对腊祭之日有古典的称呼: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 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佛祖成道日
佛成道日是纪念释迦牟尼佛成道的节日。释迦牟尼佛降生于三千多年前(周昭王二十四年)的古印度。经论记载,佛陀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每日仅食一麻一米,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
《敕修百丈清规》记载:“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馐,以伸供养。”中国佛教徒依禅宗之习,于阴历十二月八日,以米与果物等煮粥供佛。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并将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这也是腊八粥来历的另一个传说。
值得一提的是,南传佛教国家一般认为释迦牟尼佛诞辰、成道、涅槃都在五月月圆日,并于这一天举行浴佛等盛大纪念活动。腊八供奉佛祖的节日可以说是中国特有的。
几种食品
腊八蒜
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做法极其简单,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如同翡翠碧玉。
腊八豆腐
安徽省黟县地区汉族民间传统小吃之一,节日食俗。在春节前夕的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制作方法是先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圆形或方形的块状,然后抹上盐水,在上部中间挖一小洞,放入适量食盐,置冬日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使盐分逐渐吸入,水分也渐晒干,即成腊八豆腐。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味咸带甜,又香又鲜。它既可以单独吃,也可与肉类同炒、同炖。
腊八面
腊八节的节令食品,汉族传统面食,流行于陕西关中地区。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家家户户都要吃碗腊八面。以面和各种豆类(红豆为主)为原料,面需做成韭叶面(韭菜叶的宽度相等的面条)备用;红豆提前泡一晚,腊八这天用来熬汤,待水开时转小火至红豆熟透,中火煮面。同时熟油将葱花爆香,面煮好后将葱花油泼入锅中。
更多资讯,请搜索微信公众号”十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