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遥想当年,我人生第一次熬夜就是看《射雕英雄传》,惊呼世上竟然有这么好看的小说,简直停不下来!
金庸小说都很长,动不动就上百万字,但实在太好看了,所以我看得如痴如醉、全不知疲倦。
于是,整个中学时期我把一整套《金庸全集》翻来覆去读了几遍。
金庸小说特别适合课外阅读,一方面它特别好看,可以读下去;另一方面它的文字讲究地道、妥帖蕴藉,初读平平无奇,却如醇酒越品越香,余味无穷,可称得上一字千金。
读了几千万字的金庸,真是语文想不好都难。
2
如果语文可以靠大量课外阅读解决,为什么英语不行呢?
其实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提出了“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
克拉申提出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专注于意义而非形式(Focus on meaning instead of form)。
他认为,如果输入被理解且有足够的量,语言结构会自动习得。
克拉申还提出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Filter Hypothesis):
认为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掌握。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才会实现真正的得。
最佳情感条件有三种:
第一,强烈的学语言动机。
第二,充满信心和心情舒畅。
第三,没有过高或过低焦虑感。
因此,要习得语言,就要进行自由自主阅读 (Free Voluntary Reading)——阅读任何自己想读的书。
所以,真正的语言大师可能一点也不关心语言本身,他们只是以语言为工具去娱乐、学习。。
如果你喜欢《哈利·波特》,不妨去读原著。
如果有需要读的翻译过来的专业书,你也可以去读原版。
学语言最大的好处就在于——你总是可以一举两得。
克拉申(Krashen) 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以下特点:
可理解性( comprehensibility、i+1)
为确保输入可理解,最好让输入材料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i)。
既有趣又相关(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要使语言输入对语言的习得有利,必须对它的意义进行加工,输入的语言材料越有趣、越关联,学习者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
非语法程序安排( 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语言习得关键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输入。如果目的是“习得”而不是“学得”,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不仅不必要,而且不可取。
足够的输入量( sufficient input)
要习得新的语言结构,仅仅靠几道练习题、几篇短文是不够的,它需要连续不断地有内容有趣味的广泛阅读和大量的会话才能奏效。
3
大量阅读可以激活已有的语言能力。
你看到可以理解但自己不会用的词汇叫“被动词汇”,既理解又会用的词汇叫“主动词汇”。
通过背单词记住的词汇基本都是“被动词汇”。
根据研究,一个词要从“被动词汇”转化为“主动词汇”,需要语言学习者至少在不同场景下随即遇到该词17次。
因此,通过诵读记住的词汇也会有相当一部分因为只在一个语境中出现而未被激活。
以require为例,它的词频排在所有英文单词中低2000名左右,根据美国当代语料库COCA统计,平均阅读29367个单词才能遇到一次require,如果要将其转化为主动词汇,那就需要在不同场景下遇到它17次,也就是大约50万词的英文阅读量。
4
输入假设有它的局限性。
可理解输入不一定可以保证习得语言结构。
对文本的理解其实有两个过程同时在发生:
从下往上(Bottom up)
从上往下(Top down)
从下往上就是从单词出发组成句、段、篇的意思。
从上往下就是根据语境、情境信息推断文本的意思。
因为从上往下机制的存在,有时候对文本的理解并不要求对语言形式完全掌握。
举个例子:
I bought a new smart phone yesterday.
这句话里有buy的过去式bought,表示事情发生在过去。但因为语境中同时有yesterday的存在,我们不需要注意到bought就可以理解事情发生在过去,所以在以理解为目的的阅读中,这一点就会被忽略。
语言学家Dekeyser认为,习得具有情境依赖性,在输入和表达方面分离。
为了习得表达能力,我们必须在输出的情境下练习。
毕竟把“被动词汇”转化为“主动词汇”,最好的方式就是主动去用它。
总结一下
一、如果输入被理解且有足够的量,语言结构会自动习得。
二、自由自主阅读(FVR)是语言习得的最佳途径之一。
三、输入假设有局限,输入训练也是必要的。
更多语言学习方法论
关注公众号:安子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