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我想写很久的文字了,因为他的存在正是我惶恐的源头,因为他的存在也是我某一瞬间被点燃斗志的导火索;更因为他像一口大锅温柔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煮着你我这样的青蛙。这是一条看似波澜不惊、春暖花开的温柔道路,实则波涛暗涌、危机四伏。
在写作之初我的确担心被我的领导和同事们看到后会如何评价我?说我不努力加班却每天自己写作?说我不务正业还有闲心“自我提升”?而无论你对于我下班后的写作、阅读、筹备拆书帮、尝试声音朗读等种种自我折腾的行为有多么不屑,如果你也在体制内,请跟我一起来想象一下如下场景:
十年后,你四十岁。你的单位因为种种原因逐步转型升级,或者将以另一种存在方式进行重组合并。很不幸,这个时候单位的人员要进行大的调整,人们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出现了——你面临着失业或者将你安排到一个只能发出基本工资的普通岗位,想象一下你彼时的心情。
那一刻,你也许会发现好像除了处理简单的公文、发布通知和你本职岗位的基础业务以外,你连单位的工作总结和汇报材料都没写过几篇,更不用说具备如何如何强的公文写作能力和其他什么突出的特长。辗转了一圈,十几二十年过去了,剥离单位本身的附着,你竟一无所有。
并且,你老了。很难从头开始与那些刚刚大学毕业的小鲜肉和小姑娘进行竞争了。
别跟我说你不可能失业,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企下岗潮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
有时候,我们努力不是因为热爱拼搏,而是因为走投无路。
四十岁的故事
提到四十岁,是因为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标题和内容大多忘却了,但是文章中描述四十岁的生活却令我无法平静:两个年轻的小伙子大学毕业后一个如愿考上公务员,另一个没有考上公务员选择了创业。
十几年过去了,考上公务员的小伙子变成了四十岁的大叔,然后他失业了……更悲剧的是他发现这十几年来他没有训练一样过硬的本领,当在四十岁再次被抛向社会时,变成了一个虽然有十几年工作经历却毫无竞争力的大叔。而他的同学早已在十几年的摸爬滚打中不断失败、不断尝试,有了自己安身立命的本领。
作者在文章中也提到,不怕一无所有,不怕重新开始,但是,当你到了一定的年纪,重新开始意味着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巨大努力,而这努力往往是最初你不肯走出舒适区而自找的苦。
我从没有看低体制内工作的意思,反而是佩服的。要知道,考上公务员和能够进入大型国企是多么竞争惨烈的事情。但有一点不能否认的是,体制内的工作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所从事的业务范围并且有一点无法规避:重复性。
如何在不可逾越的藩篱之内和重复性的工作中发挥创造性思维,令有限的工作变得充满无限的可能。这在实际工作中很难突破,事实上,也极少有人想过要去突破。
所以,我们看到的和我们正在做的也许正是这样的一种固定模式:每天按时上班打卡,查看未完成文件进行处理,常规工作的推进和临时工作的加入,年底加班做材料,按时下班打卡……
这样的生活过去了一年又一年之后,我开始变得越来越惶恐。我尝试着多做一些事情:加入政府主导的宣讲团成为宣讲员、将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任何工作都有目标跟进、交接工作时做好任务清单和业务流程……但很快我发现,我的惶恐依然没有降低。
我常常想起那个四十岁大叔的故事,在距离四十岁越来越近的时间里,越觉得惶恐不安。也许你会说我是一个危机意识很强的人、也许你会觉得对自我成长的要求太高,但只有我自己心里清楚:心中无物,手中无才,才是最大的惶恐来源。
最大的担心不是工作性质本身给我的有限,而是自己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渐渐地放弃了追求。周冲的那篇《真正的铁饭碗不是体制,而是你的本事》给了我很大的冲击。这也是我在完成10万字的写作“小目标”后陷入迷茫期后被注射最强的一剂强心针。
如何让自己“长本事”而不是靠体制本身的铁饭碗?我不断地探索工作以外的可能性,并且渐渐发现这种“不务正业”的探索正渗入到我的工作中,以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完善着我的工作。这在最初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
我不知道有多少在体制内工作的人有与我一样的担心,有多少人在担心中仍旧混着日子,有多少人对我的下班后“折腾”嗤之以鼻,又有多少人尝试着改变和突破……
也有一些人问我,我也惶恐和害怕呀,但是我不知道我自己擅长什么?下班后能做什么?
我的建议是:当你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时候,就从读书和听微课开始吧,挑选那些相对能够引起你兴趣的领域。也许在阅读和听课的过程中,你会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
这篇文字献给与我同处体制内工作的伙伴们。我希望,即使到了四十岁,我们一同面临人生的的悬崖峭壁看似走投无路时,能够相视一笑,心中安然:
我们早已长出一对可以飞翔的翅膀,任他什么峭壁悬崖,我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