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固化是个热门话题。很多人担心中国的阶层固化正在进行,阶层上升的大门即将关闭。其实,任何社会都会存在阶层的划分,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是不会经常发生大规模的阶层变化的,社会动荡时期才会经常出现阶层变化。没有一个正常社会会允许过几年就来一次各阶层的重新洗牌。好的社会并不是没有阶层,而是有通道来打通阶层。
中国社会在过去的四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让我们误以为跨越阶层很容易。然而,这个高速增长的时代即将过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能够在现有的阶层跃进两层就已实属不易了,因为社会阶层遵循金字塔分布,越往上,人数越少。
美国商务部前部长骆家辉在当上华盛顿州州长时讲,从他爷爷家到州长官邸只有一百米的距离,但是他们家走了两代人的时间。这说明逆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人都只看到了自己的努力,却没有看到别人的努力。
其实,每一个想要跃升的人都很努力,越是高段位的人就越努力,我们必须付出100%的努力才有可能保住当前的位置,要想跃进一层就至少要付出120%的努力了。因此,逆袭不成功是常态,成功的反而是变态,那些鼓动一个底层的人很快就能逆袭到顶层的人,非蠢即坏。
一个草根要想实现逆袭,在阶层上升的道路上要经历两个阶段,首先是从底层人士晋升中产阶级,然后才是从中产阶级晋升精英。
其实这两个阶段都不太容易,只不过中国过去三四十年的巨大变化和发展让我们中的很多人体会到了第一个过程,由此产生了一定数量的中产阶级。
现在这些人正在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想进入精英阶层,至少也要维持其子女的中产地位。这一过程较之他们之前的跨越要难很多,因为环境变了,对跨越的条件要求也不同了。从底层上升到中产阶级,需要的是技能教育,通过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即可实现,而从中产阶级变成精英,则需要素质教育,这就不是一门技能能够解决的了,这需要的是全面发展。
从这个教育需求的差异上,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中国不同阶层的一种撕裂。底层人士需要毛坦厂这样的教育工厂培养他们的应试技能,而中产阶级则渴望外国精英阶级享受的素质教育。
由于底层人士在网上的声音远远不及中产阶级,所以你很少能看到肯定应试教育的声音,按照素质教育者的提法,中国的教育简直一无是处。
不过还是有明白人的。之前杨振宁院士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是好过美国的。杨振宁指出,美国的教育方差极大,容易让特别好的学生出头,但也容易出现特别差的学生。而中国的教育则是集中分布,方差较小。所以,他不建议中国的家长盲目地把孩子在大学之前就送出国外,只有那些最聪明的90分以上的孩子才适合出去。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恰恰是公立学校的应试教育保留了底层上升的一线机会,因为相对来说应试教育还算是便宜的,而素质教育的成本则要高出许多,学素质都是要花钱的,各种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的经历也都是钱砸出来的。随着整个教育系统越来越推崇素质教育,留给底层家庭孩子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了。
当然了,应试教育也不是理所当然的便宜,长期以来这都是通过压榨公立学校从业人员自身的福利待遇换来的。不信的话,去外面报几个培优班,对比一下价格,你就知道好好搞应试教育的学校有多良心了。
这么说不是要否定教育改革。对应试教育来说,应该调整的是怎么考试,而不是想着怎么取消考试。对素质教育来说,不是要全面取代应试教育,而是要搞清楚适用范围:在精英学校里不搞素质教育就培养不出真正的精英;但是在基层学校也推行素质教育,无疑会提升受教育者的教育成本,增加寒门学子出头的难度。
不过,无论是接受哪种教育,对于个体来说,想要向上发展都必须努力。就像《风雨哈佛路》中的女孩Liz Murray所说的那样:
世界在转动,
你只是一粒尘埃,
就算你消失了,
地球仍然转动。
现实是不会按照你的意志去改变的,
因为别人的意志更强些。
生活的残酷会让人不知所措,
于是有人终日沉浸在彷徨迷茫之中,
不愿意睁大双眼看清形势,
不愿去想是哪些细小的因素累积起来,
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无论是哪个阶层,都不可能一步跨越几个层级。小步快跑,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得踏实些。
#1021-第五因-diwuyin#+橙子学院码字岛第8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