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用了五年,落了很厚的灰,散热铜无法及时排出它体内的燥热,因此常常罢工,游戏是玩不成了。也不再逛帝吧,老毅丝们天亮就走了,没了内涵。加上一天有一半时间盯着电脑,在家的时候,并不想碰它。
有时候会看看视频,很少追剧,强迫症没有足够的时间,因此在社区找刚放出的电影种子是一件比较开心的事情,虽然有些电影失去了在影院的体感,但一个人在黑着灯的客厅看,也未尝不是一种新的体验。
我始终觉得,在电脑上看一部电影,不管各种影评,能让你忘了看进度条不去快进,就是一部好电影。最近看的这几部,并没有几个达标。
《你的名字》
我在59分的时候拉了进度条。
画风很美,但可能是过了年纪或者是别的一些不可名状的原因,这部影片想要表达的故事并不清楚,或者说有逻辑上的硬伤。对一部小清新电影来说逻辑可能不重要,毕竟恋爱中的人一般没脑子,但如果没个人陪在你身边一把鼻涕一把泪分散注意力,尴尬症在59分的时候会尤其明显,我在想彗星都撞地球了你也找到三叶那儿去了,这事能不能完。如果互换身体是一种新姿势的解锁,那钥匙坏了就别再勉强拯救世界了。当然同类型的电影我看的也很少,不便比较,但至少从讲故事的流畅度来看,电影的过度并不自然,细水长流和银河遥望没有衔接,让普通观众在整理时间轴时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通俗点说这个逼装的只能给负分因为导演也乱了。
《罗曼蒂克消亡史》
我在陆先生在重庆的时候,看了进度条,但并没有按快进。
镜头的运用很有王家卫的风格,但摄像并不是杜可风,色调相像,但画面并不美。慢镜头处理的也很得到,但总觉得上海在那个年代的精致和繁华并没有通过镜头得意体现。如果陆先生真是杜月笙,那他打的麻将起码质量应该好点。
但这不代表这个故事不好。
叙事方法倒插结合,如果稍微细心点,记住细节,根本没有任何难以理解的地方,而且过度很自然。观众的代入感,在几个特定的角色身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小六作为一个x奴的代入感(国际章演的到位),比如杜淳作为一个卧底杀手的代入感,再比如极为出彩的日本妹夫的代入感,甚至连龙套韩庚都有代入感。看着这些角色很容易让人走进电影,觉得自己是其中的一位演员,但戏总是演不好。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陆先生演的并不出彩,虽然是男神葛优,但这部片子他的北方人气场和上海宁老大不匹配,导致这个角色力度不够,看不出作为老大的手段,也看不出爱国情怀的根源,和小六的感情也是过于若即若离,看不出为她抵抗老板的理由。而且发生了那么多事,陆先生没有任何察觉,看不出作为黑帮老大的智谋。倒是最后一段,要去香港,才让人看出一丝英雄迟暮的凄凉。
按道理,这电影打九分不为过,但是,导演的恶趣味给电影减分了,国际章骑马的镜头视觉冲击强,但对剧情推展并没什么卵用。上海话和普通话的交杂和一些好莱坞电影为什么主角会英语还说别的语言一样毫无意义。
《八恶人》
典型的昆汀电影,无脑血浆无脑干,话唠不死谁去死。男的一定是粗暴的,女的一定是丑陋的,结局一定是正义的,坏蛋必须死,当然他的电影里也从来没什么好人。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相当无聊的故事,但我却始终没看过进度条。可能一看标题就知道是八个人要死的套路,而且没有大场面,制作粗劣到血液比番茄酱还红,脑浆比豆腐脑还白,充斥着各种Fxxk,各种johnson,但你就是想听nigger逼逼,想看每个人到底谁死的更恶心。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有个符号抓着你,就像听起一段配乐你可能会想起一部电影,看见一个图案可能想起一个人,这种符号化的象征里面包着一个主题,往往贯穿始终令人着迷。
八恶人里的绝对主角应该算老黑了,老黑的根应该是林肯的信,林肯的信应该是他老婆喊他睡觉。昆汀是想告诉大家,美国人经历了南北战争,经历着种族歧视,还要经历相爱相杀,但放下手里的枪,不管是黑的还是白的,总统还是平民,老婆喊睡觉总归是美好的事情。
导演还是那个特点鲜明的导演,不媚俗,但也没尽力。虽然和前面的两部电影比,出彩很多,但和导演自己比,还是差了点。
最后想写一下罗根,但因在影院观看,和基调不符,况且洗澡水已烧好,还是不故作腔调了。
2017.3.8记于小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