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8日下午,有专家在我的带领下来到我镇一处古遗址进行了考察,通过对散落在地表的夹砂陶片采集分析,初步断定这是一处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
据了解,该遗址坐落在我镇东边一条小河西岸的一处泥质高台上,南北长约100米。东西长约30米左右,平台质地较硬,上面原来覆盖着厚厚的河沙,经过雨季河水的反复冲刷,逐渐暴露。
大约3年前,笔者曾经过此地,发现这处平台上有几处灰坑,灰坑直径约80厘米左右,周边散落着很多的陶片,陶片粗糙,表面夹砂,较薄,厚约2毫米,坑内灰烬有些易粉碎,有些呈胶质,不易碎裂。整个台地上大约有3-5个这样的灰坑。笔者当时拍了些照片,想上报这一信息,后又觉得价值不大,就放弃了,照片也无存。
今年汛期过后,在11月8日这天,和闺女去河边玩,又想起了这个遗址,于是顺便过去看了一下,发现该台地北边被水全部冲走了,平台更小了,台地上新暴露出大约4-5处火烧红色痕迹,其中一处被火烧灼后的红色硬土层几乎有10-20厘米厚,周边已经被水冲走,只保留了中间较厚较硬的部分,直径约1米左右,看样子古人应该在此用火很久。在此处北侧约7至8米的位置,也有一处烧火的痕迹,不同的是,这处痕迹更类似现代人支大锅烧火的锅台框子,框子高出周边约15-20厘米左右,直径约80厘米左右,西侧似乎还留有烟道,旁边是一个整体烧结块状物,似乎不是土质,质地轻,叩之有一种整体的响声,估计应该是锅底部分,被人刨出来了,我很怀疑这是古人烧东西吃的残留物。
眼看着遗址周边即将被水冲走,本着抢救文化遗存的想法,第二天,笔者报告上级有关部门,第三天,上级部门派专家一行2人来看了看,怀疑是汉代以前的遗存。
直至12月8日,经过权威考古专家的现场查看,弄清了此遗址的年代和考古价值,专家说,这个锅台状的遗存,5000多年保存到现在,实属不易,应该是国内唯一,建议相关部门整体取走保存。现场还发现一些红色不规则碎片,烧制,较轻,专家认为是陶器垫子,因此有理由怀疑,这个遗址应该是古人制陶烧陶用的。为了更准确的确定遗址年代,专家采集了一些标本拿回去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