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刘姥姥,给读者的一般印象是:村野之人,没见过啥世面。所以“刘姥姥进大观园”就成了成语,特指那些猛然来到一个新奇所在、目不暇接之余又大惊小怪的人。刘姥姥真是没见过啥世面的人吗,曹雪芹就不这么看,他在书中交待说:她“虽是个村野人,却生来有些见识”。我倒觉得在我们实行走出去创业战略的今天,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一些做法不仅不该被嘲笑,还值得借鉴呢。
我们是怎么了解刘姥姥这个村妇的,还不是因为她在大观园里闹了一大串笑话。那么刘姥姥从家“走出去”是游山玩水去的吗?她“日子过得紧”,怕没那份闲心。她白给贾府当笑料去的?没点来由,她那个家境、身份,怕当笑料都进不了贾府的门。原来刘姥姥的丈夫祖上也做过一个小小的京官,往年曾与王熙凤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后来家业萧条,便搬出城外乡村中住了,以务农为业。她因日子过得紧,情急之中想起了王夫人这宗亲来,想着“或着他还念旧,有些好处也未可知,只要他发点好心,拔根寒毛比咱的腰还粗呢!”说白了,刘姥姥走出去是为了“有些好处”的。这很有点像我们今天走出去,我们走出去创业,说白了不也是为了“有些好处”,没有好处我们出去干嘛?
我们再来看看刘姥姥进贾府是怎样取好处的:初进贾府,刘姥姥“才进堂屋,只闻一阵香扑了脸来,竟不知是何气味,身子就像在云瑞里一般。满屋里的东西都是耀眼争光,使人头晕目眩。”但此时我们并未看到刘姥姥有夸张的行为,对于眼前的景象“只有点头咂嘴念佛而已”。就是看到了挂钟那种从来没见过的玩意儿,被“金钟铜磬一般”的声音“吓得不住展眼儿”,她也没大惊小怪地咋呼。这都说明刘姥姥不是见不得世面的人。其实刘姥姥一进贾府就用了她仅能用的两眼,仔细观察,了解贾府的基本情况。为以后上门该做些什么打下了基础。当然刘姥姥初访贾府也未空手而归,她得了二十两银子。由此我想到,我们走出去调研也好,创业也好,遇到“耀眼争光”,虽然没有银子可得,但不要两手空空,至少要带回来“贾府”的基本情况,为以后的作为做好准备。
刘姥姥的卓越表现是她二进荣国府之时。二进荣国府,她带的是“枣儿、倭瓜并些野菜”。这不仅是因为她拿不出别的东西,也是因为她深知“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果然她的礼物大受欢迎。“贾母正想个地里现结的瓜儿菜儿吃,一听说刘姥姥带来了好些瓜菜来,马上叫人去收拾。临走平儿还吩咐:“到年下,你只把你们晒的那个灰条菜和豇豆、扁豆、茄子干子、葫芦条儿,各样干菜带些来————我们上上下下都要爱吃这个”。她还尽可能讲“乡村中的所见所闻”,对于住在深宅大院里的人来说,这就像野菜一样新鲜,不仅贾母“越发得了趣味”,宝玉和众姐妹也“何曾听过这些话,自觉比那些瞽目先生说得还好听”。刘姥姥的出色表现当然换来的是满载而归,各色东西“堆着半坑”,贾母这里又另有一个包袱,光银子就有王熙凤的八两,王夫人的一百两。这真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刘姥姥既是“有些见识”之人,为何不在贾府表现出来,免却人家笑话。这正是刘姥姥的大巧若拙的高明之处。闹笑话实际是她的感情的投资。试想刘姥姥初进贾府,不弄出许多笑话,一味哭穷,满口让人家给她些好处,以为天下有白吃的午餐,很快就会惹得贾府姑娘们心烦,怕下次连门也不好进了。走贾府那样八杆子打不着的显赫远亲,她就是砸锅卖铁,怕也拿不出人家能看中的礼物,她送礼只能送土产。刘姥姥满脑子想的是自己有些什么、能做些什么,又该怎样去做。她对自己定位很准,就是立足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争取贾府上上下下的好感。反观我们有些走出去喊着创业的人,碰见“耀眼争光”的好环境就说自己差得没法比,先贬自己三分;遇见差条件又说“基础薄弱”没法干,就是不问问自己能干些什么,应该干些什么,忘了走出去是干嘛去了,忙了一盼子啥也没落到,结果还不如村妇刘姥姥会置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