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姓朱,名元璋,字国瑞。我自认姿容雄伟,有远大志向,后人却只盯着我那贯于头顶的奇骨。我一无所有,家人相继去世,孤身无所依靠,便入黄觉寺为僧,云游四方,被迫起义。一路征战,终成霸业。”
寥寥数语,已让采访的我心生钦佩之情。朱元璋的人生经历是传奇的,是励志的,草根逆袭之路,“溯徊从之,道阻且长”,他成功了。
一、流浪生涯
公元1344年,正是元朝政事紊乱,盗贼纷起之时。韩儒林这样描述:“土地掠夺和兼并在元朝建立过程中与元朝建立后始终在进行中”。由于蒙古统治,元代存在着全民服役与君臣关系主奴化的现象。旱灾,蝗灾,再加上瘟疫,天灾与人祸降临孤庄村,朱元璋一家一个接一个的病死。天啊,辛劳一生的父母只是想吃口饱饭,简单的愿望,上天却从来不予回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急到痛哭,老人家的尸首也总得安葬,去求田主刘德,施舍不成,反挨一顿臭骂。幸得好心乡人,得以下葬,愤慨!无助!后来朱元璋在写《皇陵碑》时,还觉得痛苦:“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但为了生存,便决定去皇觉寺当和尚。
朱元璋就这样成了佛家弟子,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煮饭、洗衣,是日常功课。早晚听着钟声、鼓声、木鱼声、念经声,佛说见众生,闭上眼睛却连自己都看不到。然而,这样的日子都没有持续太久,许是该涅槃重生了,许是到了向死而生的时刻,朱元璋被派出化缘。一家接一家的敲门,每开一次门,都是对尊严的击打,在生存面前被狠狠的蹂躏。但能够有所作为的人自是有颗坚毅的心,饱受风霜,走遍山川河流,见识风土人情,识得能人异士,开了眼界。
日后回忆这段时光:“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穷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侠佯。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直到正八年,思乡之心绵绵不绝,遂回到皇觉寺。
二、大帅风采
好日子依旧没有来,这时民间流传着一阙醉太平小令,也不知道是谁写的,从大都到江南,到处唱着,词道:“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斤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寺庙不久后也被焚毁了。又由于“故人自乱雄中以书来招”受到的“讹言日甚”等原因,守也不是,逃也不是,恰逢占卜的启示:“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至正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朱元璋投奔了在濠州起义的郭子兴。
这一投奔,既有了官职,也有了婚姻。郭子兴将他的义女——马姑娘许配给朱元璋,有家,有爱人,有兄弟,一路从九夫长升到小军官。至正十三年春季,朱元璋去家乡招收士兵,招得七百人,许是日子久了难免生些嫌隙,郭子兴又性情暴躁,容易听他人闲话,大事小事下来,颇有些隔阂。朱元璋发觉不值得与他共事后,便独自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向南攻打定远。路上还遇到李善长,日后的开国第一功臣。在攻下滁州后,又迎来了人生中重要的三人:侄子朱文正、姐夫李贞和外甥李文忠。
“十五年春正月,子兴用太祖计,遣张天佑等拔和州,檄太祖统其军。”元兵十万攻打和州,抗击守卫了三个月,粮食都要吃光了。而太子等人分别驻扎在新塘、高望、鸡笼山以断绝运粮道路。朱元璋率领部队击败了他们,元兵皆走渡江。这时,郭子兴因为之前与孙德崖有矛盾,又为了救回朱元璋,把偷偷抓住的孙德崖又放了回去。这一放,到底也是落了块心病,竟因病成疾,到三月份便去世了。
檄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太祖为左右副元帅。太祖慨然曰:“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遂不受。至正十五年四月,和阳又乏粮,朱元璋遂与诸将谋渡江,又恰得俞通海等的巢湖水军。朱元璋便以自己的核心队伍、郭子兴旧部、巢湖水师组成了以淮西人为主的队伍。朱元璋的目标是集庆,元军亦积极攻防,于是朱元璋与元军在集庆外围展开了反复的争夺。龙凤五年五月,小明王升朱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公元1356年,朱元璋率兵分三路进攻集庆,用十天时间攻破,并改名为应天。一路征战,真正的霸业要开始了!
三、传奇霸业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一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是朱元璋同时应对各种势力,略定江南的时期。分别是朱元璋占据应天到与陈友谅开始大战的时期,龙湾之战与鄱阳湖大战。至正十七年(1357年),刘福通做出对元朝北伐的战略决策,兵峰直指大都。《元史》:“刘福通犯汴梁,其军分三道,关先生、破头潘、冯长舅、沙刘二、王士诚寇晋、冀,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趋关中,毛贵据山东,其势大振。”《草木子》载:“当时贫者从乱如归…大抵山东、河北、山西、两淮悉为残破。”由于力量分散,后方不稳等原因,三路红巾军先后失败,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元朝的统治,加剧了元朝的灭亡。
士诚从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起和朱元璋接境,便互相攻伐,至正十八年十月徐达、邵荣攻克宣兴,廖永安率水军深入太湖,后军不继,为吕珍所俘,不肯投降,被囚到死。朱元璋和张士诚相持了十年,打来打去,双方都占不到便宜。直到从武昌凯旋以后,集中军力,进攻东吴,局面才发生剧烈的变化。朱元璋灭张士诚后,兵临浙东方国珍,方国珍降。江南基本都被朱元璋逐一平定,同时决定了南征北伐的大计。
朱元璋事后总结北伐战役的战略时说:“陈友谅、张士诚既灭,举兵北伐,先取山东,次下河洛,止住潼关西进之师,不急攻秦陇,这是因为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张良弼都是百战之余,决不肯轻易屈服。而且,大军西攻,正好促成他们联合起来,全力抗拒。不如出其不意,直取大都,根本既除,然后西进,张、李势穷望绝,不战而克。可是扩廓帖木儿还是顽抗到底,费了多少事!当时假如不取北平,就和关中军决战,又会是两线作战形势,我以一敌二,丧失主动,胜利就没有把握了。”又告诫诸将说:“士不可以恃广,人不可以恃众,我从起兵以来,与诸豪杰相角逐,每临小敌,亦如大敌,所以能够致胜。”
吴元年(1367年)十二月,朱元璋的北伐大军已经平定山东,南征军已降方国珍,移军取福建,水陆两路都势如破竹。加之元朝政府的无能与腐败,元朝将军们正在疯狂地进行你死我活的内战,统一全国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朱元璋把要做皇帝的意思,祭告于上帝皇衹说:“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于沙漠…诸臣下皆曰生民无主,必欲推尊帝号,臣不敢辞,亦不敢不告上帝皇衹。”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以应天为京师。
结语
《论语·为政篇》有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朱元璋也算草根一个,在早年的奋斗历程中,经历了种种磨难与挫折,这使得他对人间情暖与疾苦有着最本己的体验,同时也是绝大多数世袭皇帝所没有的人生经历。
这恰如孟子所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同的经验却也造就了相同的成功,人类本容易在社会的沉沦中丧失本心,逐渐异化,失去最本真的自我。朱元璋能有此成就,实是在面对良心的呼唤时与畏惧之心作抗争,终是完成了向死而生。人生若是一段一段线性经历而连接成平面的话,“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自然便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