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时间过得真快,又一年“狗长尾巴尖的日子”。
35岁以后经常记不清自己的年纪,是37还是38,是45还46?大概内心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年纪,所以懒得记了。
退回几年,我决没有兴趣看杜兰特的《生命的意义》这类书,我以为林语堂先生说的“生命本没有意义”,就足以解释人生了。
但并不是。随着年纪增加,遇事复杂,我竟然看到了林先生这句话的局限性。林先生自然是高明的,学贯东西,在他的领域已臻极高境界。不过他的领域是文化,没有深入触及神学,所以才有如此唯物的断言。
很多西方政治学、心理学、哲学的书都同神学有联系,甚至混在一起,形成一个观察和应对世界的新角度。
就这几年,让我深深体会到,各个学科的终极都是哲学,而哲学的终极是神学。
二、
我说的神学,不是去拜哪一个教的神,向神提出一个接一个的愿望,求神满足。
我说的神学,是一种人生观,一种理解生命和生活的哲学。
退回几年,还难以理解国外大学都设神学专业,现在理解了。西方很早就解决了温饱问题,又没有东方这么深厚博大的文化可供细品,他们真的需要什么来安放他们的精神。以哈佛为代表的西方精英大学起初都是神学院。即便现在,哈佛教育还有鲜明的神学底蕴:优秀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社会的情怀,才是该校最看重的东西。
之所以理解了神学在西方的地位,是因为我们也渐渐接近这个状态。当谋生是中心任务时,人们不需要安放精神。因为目标明确,做什么、如何做都很自然,收获肉眼可见。就像我家队友说的,我们这代人在人生路上很少犯错,因为我们无法承受试错的成本,只能选传统上最保险的路。现在的孩子迷茫更多,是因为他们没有了生存压力,社会又趋向信息化、多元化,他们有条件、有选项,所以会试错。西方社会更发达,对试错的包容度更高,也因此有更多的人试错。
中国在发展,自己也在发展。40岁以后,当生存压力不再那么迫切,当发展达到一个可望及未来的地方,当发现人生很多事情是自己再努力也无法掌控的,比如,自己的健康,父母的老去,比如,眼见有的同事同学飞黄腾达,而有的同事同学得了绝症百般痛苦之后离开了他们热爱的家人;有的孩子在精神痛苦中迷茫甚至自杀,自己的孩子也在困惑中努力探索人生。。。。。。
你不能不思考,如何面对不可知的未来和未来的不可知?什么事情是你能掌控的?什么事情是你可以做的?一旦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敬畏上天、敬畏命运、向神学寻求慰籍和指引的心情就会油然升起。
中世纪疯狂的宗教统治当然是愚昧的,于是人们迎来了文艺复兴。用马克斯韦伯的话说,人类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完成了袪魅。可这袪魅也使人类丧失了对自然和未知力量的敬畏。人类因科学获得的自信,正在走向自大狂妄。人类以为自己是天地的主宰,以为一切事在人为,其实,在自然和超自然的力量面前,人类何其渺小。
三、
神学最大的意义,是提醒人类,认知有边界,能力有边界;是抑制人内心的狂傲,提醒人在世界面前保持接受和谦卑。偏执和狂傲能毁灭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国家、甚至很多国家。如果希勒特认识到他根本没有所谓“优化人种”的权力,如果日本人意识到征服东亚、宣战美国是疯狂想法,也许就不会发生二战。如果有些国家的统治者执着于狂傲,核武器将毁灭地球。从这个意义上讲,神学带有一定客观和唯物意义。
神学提醒我们,人力渺小。一个人无论多强势、多努力,都不可能掌控一切。不要说掌控别人,就连掌控自己都办不到。如果人能掌控自己,每个人都是完人,人人一辈子都毫无遗憾了。
神学提醒我们,敬畏未知的力量,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对自己的处境保持平和。努力只是成就愿望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你努力,可没人保证你就能成功。你不会因为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于因上努力,于果上不强求”,“尽人事,待天命”。这都是神学的逻辑。
神学从哲学角度告诉世人,每个人都活在自己认知的井里。你以为你知道的就是一切,但其实你知道的只是世界很小一部分。你以为你的观点是真理,但你不知道,世界千差万别,有太多你不知道的情况,他们有另外的道理。
你认为勇敢无疑是人生的好品质,但倘若你是一只羚羊的妈妈,你是教孩子勇敢面对狮子豹子,还是教它尽快逃走?美国人以为非洲人想要民-主,但其实非洲人想要的是面包。“民-主”不“民-主”无所谓。我们以为在自由和生命之间,当然应该选择生命,但对西方人来说,失去自由会触及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恐惧,他们真的真的很难选。这就是为什么西-方-疫-情-防-控无法走我们的路。
人要谦卑。不要以为你的认知就是理所当然的真理,不要对别人不遵从你就感到理所当然的愤怒。人人都有探索自己人生、按自己想法活的自由,即使这活法并不是你认为最好的。父母当然可以、也应该引导孩子,但强力打乱孩子的节奏,就会只破不立,使孩子形不成完整人格,拉长孩子探索过程,甚至使孩子放弃探索。无论未来是否如我们的意,都尽我们的努力,接受和支持我们的孩子,这也是接受自己的命运。(犯罪的孩子不属本文范围。对这样孩子的父母表示同情。)
对人生的探索有些像佛教的精进。顿悟是决定性的一刻,但顿悟不是偶然的,而是渐悟的厚积薄发。不要总想告诉孩子道理和结论。有些孩子会拒绝被告知的答案,而是有强烈的愿望和动力去探索自己的人生。
倘若人人都能将前人的智慧化为自己的智慧,几代下来,人类就能成精了吧。然而人类并没有成精,就是因为人生的作业要自己做,不能抄。每个人都要从头重来。
四、
在西方,一个普遍现象是,越有成就的人,越是信仰虔诚。
因为信仰超自然力量能让人保持谦卑,防止狂傲。看看那些no zuo no die的例子就知道,无论政界、财界、文化界、艺术界,成功者只有保持精神道德,才不会迷失自我,才能保一世平安。
我们也读过很多故事,说西方亿万富翁让孩子过普通人而不是富二代的日子,很多人遗产完全捐赠,不留给孩子。这就是神学的影响。他们认为自己的成功不只因为努力,也因为神的成全。他们感谢命运成全自己,而不认为命运理所当然应该接着成全孩子。他们让孩子从头开始,过普通人的生活,让孩子等待自己的命运。对孩子而言,这也是一种轻松,不必背着上辈人的包袱,可以自由书写人生。
五、
这一年,有时候会感到一点人生的奇妙感暨无言感。是什么,我也说不出来。好象是从熟悉中感受到一种新奇,经验外发现更多未知,这些未知也许有其另一种逻辑。有一点“试目以待”感。
有时候会感到人生的使命感。是什么,我也说不上来,大致就是好好生活;如果上天给我有余的力量和智慧,我就去帮别人。第一次认真对待“使命感这个词,”是听《标杆人生》这本书的时候。它说,一个碟子被造出来,自然有它的用处。一个人来到人世,也有他的使命。
我妹说我佛了,但好象不是佛了那么简单。
一般情况下,在生活中,现在我能做到不攻击,也不防守。不攻击是因为,别人的想法伤害不到我,我没必要去攻击、去改变别人。不防守是因为,我无所谓别人怎么看我,是高看一眼,还是更高看一眼,或者低看一眼,都没关系。我不为自己辩护,也不去表现自己。
六祖惠能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后顿悟。第一次看还不能深解,现在越来越能感受到其精妙。
人生不用太功利。任何事,太刻意追求,心情过于急切,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压力,反而更得不到想要的。
一切交给自然和超自然。放下对自己力量的迷信,学会等待和接受。
六、
杜兰特《生命的意义》里有句话:不信神的人觉得,他们因为不信神而生活的更好。信神的人觉得,他们因信神而生活得更好。
非常睿智的一句话。这就是世界,这就是人生。
一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