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炒菜时,闺女站在旁边看。炒的兴起,我就随口唱了句“祝你生日快乐......”。哈,我也不知道为啥要唱这首歌,可能是太熟悉了吧。
旁边的闺女看了看我,马上接了句“Happybirthday to you,happy birthday to you.....”我一脸惊喜:“哇,生日快乐你也会唱啦”,然后弯下腰亲了一下她的小脸蛋儿。
从四月份教唱她英语儿歌以来,小丫头已经会唱十来首英文儿歌了。说是教唱,其实完全没什么章法和计划,断断续续有一搭没一搭的。基本上每次都是我先学会唱,然后洗澡时或者睡前唱给她听,还手舞足蹈的配上相应的动作。
慢慢地,我一唱她就开始做动作,再慢慢地,她就跟着我一起唱了。娘俩出去玩,常常手拉手边走边唱。
其实每次唱新歌给她听的时候,尤其是比较长的歌,我都觉得她漫不经心的,似乎并没听到心里去。可实际上这只是我以为,她不仅全都听进去了,而且还一直在努力模仿。
于此同时我还发现,随着闺女日益长大,她时刻都在注意着我和妞爸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连说话的口吻都是相似的。“我们去买饼干好不好?多多嘴巴好了,就可以吃饼干了”,“不可以玩水,会把衣服弄湿的”,这些话都是我说给她的,她都原封不动的学了下来。
有时候走在路上我鞋带开了,将脚放在旁边台阶上系鞋带,闺女必定也会伸出一只脚放在台阶上,把鞋子扒下来再穿上。
Oh my!这让我越来越感觉到父母言行对孩子的重要性。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什么样的父母造就什么样的孩子,这话不无道理啊。
昨天去世的杨绛先生在谈到教育时曾说:“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而杨先生自己从小就受父母的影响,才对读书做学问产生浓厚的兴趣,博览群书,做出卓越的成就。而她的女儿阿圆,也同样深受杨先生夫妻爱读书的影响。
如此一来,我更感肩上的责任重大,因为有很多地方,自己做的并不够好。
比如对手机的依恋,尽管我已克制了很多,带她出去玩的时候只接电话,绝不刷手机。可回到家里,忙碌的间隙还是会刷刷朋友圈,看看订阅的文章。
老公也是个手机不离身的人,我经常说他每天不是看电脑,就是在刷手机,搞得比国家总理都忙。虽然工作性质需要这样,可实际上工作效率并不高。
结果呢,闺女也很喜欢看平板里的儿歌和早教视频,一看就入迷。我的手机她也玩得十分娴熟,哪里听歌,哪里听故事,哪里可以打电话通视频都摸的门儿清,对绘本和玩具的兴趣则大大降低。
虽然她看完会乖乖的把平板还给爸爸,我还是有些担心会影响到她的视力。从根本上来说,闺女坑定有受到我俩的影响,若果我们每天少看会手机,尤其是不要当着她的面刷手机,多读书写字做运动,结果肯定会不一样。
不知道你们是否也有同样的困扰?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这说的便是育人先育己的道理。想要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父母必须首先要先做成这样的人。
可现实并非如此,从我身边和新闻报道来看,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高,对自己却放任自流。我想一种父母可能是潜意识里对自己现状并不满意,所以希望孩子成为想象中更好的那个自己。还有一种父母可能是想通过孩子弥补自己的一些缺憾,比如自己是普通大学毕业,但却希望孩子一定要上清华北大。
再次深深地觉得,为人父母,必须得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才能跟上孩子的节奏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真该时常审视自身言行,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给孩子健康、积极的影响,因为孩子都在看着我们呢。我相信,孩子会从父母的行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养。
想让娃爱上书,自己就多看书;想让娃专注,自己做事就别三心二意;想让娃说话有礼貌,自己就别飙脏话;想让娃不挑食,自己吃饭就别挑剔。
其实道理都不新鲜,也很简单,关键就在于有没有落到实地。世上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父母,但为了咱的娃,努力做个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