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崇尚各种美德,诚实、勇敢、乐观、积极等。然而,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道德法则,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道德观。面对这些迥异,人们一般有三种态度。
第一种是“怎样都行”。这种是现代相对主义者的基本态度,他们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美德,不存在绝对的善和恶,道德源自特定历史环境的框架中,一个群体的道德体系是为了压迫另一个群体,一切都是相对的。所以,他们包容一切,包容也自然被认为最接近美德的品质,他们认为只有包容才能凝聚不同的社会团体,避免互相伤害。
第二种是“没有意义”。这种是虚无主义者的基本态度,他们认为存在本身没有任何意义,讨论这些也没有意义,所以道德准则也没有存在的必要性,一切终将归于虚无。
第三种是“这就是不对”。这种是意识形态主义者的基本态度,他们极具批判性,总是能挑剔和纠正别人的过错。面对事情“爱憎分明”,不容一丝缝隙。
面对不同的道德观,人们会有这三种态度,那我们该如何面对选择呢。让我们借鉴一下古人的做法。
古希腊人航行到印度,面对不同的地方存在不同的行为准则这一事实,他们选择的是更加热切的投身于哲学。苏格拉底在面对不同的道德准则时,选择去寻找能够调和这些差异的智慧。发现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道德观,这一未知事实让我们充满恐惧,但是我们也可以选择通过不断了解思考这一事实,加深对“道德”的理解。
正如亚里士多德,他从这一事实中思考到虽然各个地方的道德准则可能有所差异,但每个地方都会制定自己的道德准则,这从侧面说明人类的存在需要道德观,道德准则不管对哪个地方哪个时间段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抛弃“怎样都行”,“没有意义”,“这就是不对”的态度,我们可以选择直面事实,直面未知,这让人恐惧,让人担忧,但这才是我们该做的。面对“道德准则”如是,面对其它事情也应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