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三月份,注定是不平凡的一个月。
先是纪梵希老爷子,这个定义了“赫本风格”的时尚老头驾鹤西游去了;接着是霍金那个“即使把我困在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的身残志坚的男人,也魂归太空了;随后,李敖,这个亦正亦邪、忽左忽右、也狂也魔的老顽童,也挥一挥衣袖,带走了一大片云彩,也离我们而去啦。
这“该死”的三月,死神,总是如影随形,揪着大人物不放。
死亡,好像是每个人最终都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其实关于死亡,中国古圣先贤也毫不避讳。
在道家看来,”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命太过脆弱,追求长生,虽虚无缥缈,但却值得向往。庄周丧妻,鼓盆而歌。在庄子看来,妻子死了,是得大解脱,表达了一种齐生死的哲学观。
孔老夫子呢,倡导“事死如事生”。中国古代发展出那一整套繁琐而又费钱费力费时的殉葬文化,跟孔老二可有着莫大的关系。无他,因为他就是这套殉葬文化的始作俑者。据野史说,孔老夫子周游列国的盘缠,大都是帮别人办葬礼的收入。
其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又发展出了”敬始、慎终、追远“”重生而不贪生,讳死而不惧死“的儒家生死观。
而佛家呢,在生死问题上,更加超脱,认为人生实苦,万法皆空,只有超越生死轮回,证得涅槃,才能真正的得大自在。
其实作为炎黄子孙的你我,无形之中都受以上三种生死观的影响。
那么西方呢 ,他们如何看待生死的呢。基督教认为人皆有原罪,人活在世上不断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赎罪,以求离苦得乐,进入天堂这种极乐世界。当然西方对待生死也讲究因果报应,坏人死后也是要下地狱的。其实这种生死观跟佛家有些许的相似。
相比而言,我更偏爱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学生死观,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认真的活在当下。在当下获得永生。
说了这么多生死观,其实对我启发更大的是去年看的一部叫《寻梦环游记》的电影。那里面说死亡只是肉体的腐朽,并不可怕,真正的最可怕的死亡,是彻彻底底的被人们遗忘。这也让我想起了毛爷爷的那句经典: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已经死啦。
也正如富兰克林所言:有些人25岁就死了,但到75岁才埋葬。
其实,死亡并不可怕,正因为有了死亡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好的思考生存思考人生的意义。
人生的意义,也许并不在于能活多久、活多长,而是在于他能否给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这些”什么“里面,可以是子孙,可以物质,也可以是文化,更可以是观念和精神。
最后,让我以《三体》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
死亡是唯一一座永远亮着的灯塔,不管你向哪里航行,最终都得转向它指引的方向。一切都会逝去,只有,死神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