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浪潮之巅》这本书,你可以它当作一本历史书看——比如把它称作「信息产业发展史」或者「IT发展史」之类的。或者你可以把它当做一部商业小说来读,由于作者本就是这些互联网浪潮的亲历者,很轻松地就能用第一视角为我们展现浪潮之下大公司的跌宕起伏,很有临场感,就像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为我们讲述故事的瑞德。
这本书的雏形是吴军老师在google黑板报上的一系列连载,后得以成书出版。全书阅读时间大概需要5小时,很值得一看。写了几个我看完之后的收获,希望能引起你的兴趣。
1.IT行业与传统行业
当计算机出现后,特别是网络出现后,曾经需要百年经营的事业、规模、营业额,可能只需要十多年,几年的历程便可成为现实,IT行业的发展正在颠覆传统行业,在市场规模大、营销成本低、 传播速率快的互联网上,一个好的idea足够被放大若干倍,并且随时可能让我们看到一个造富神话。
举个例子来说:滴滴与Uber正在蚕食出租车的市场;微信已经颠覆了短信业务;茶前饭后逛淘宝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习惯;而各种O2O项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外卖、家政、按摩……
但是,发展的高速率也同时对应着跌倒的高速率,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存活可能仅仅是一个月而已,以我自身亲历过的一家公司举例:公司天使轮融资100W美元,开始在全国一二线城市开展校园众包业务。
简单解释一下众包。众包指的是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网络的做法。
说人话就是,我发布任务,任何个人
以自由参与保证完成为准则,接取任务,赚取任务经费。类比滴滴快车的私家车司机。
当时,公司融资100W,发展势头迅猛,迅速抢占各大校园市场。后来,公司就倒闭了,公司账面上没钱了,从成立到倒闭也就几个月而已。作为校园市场的开拓者之一,有幸见证一家公司的倒下,也有幸第一次被拖欠工资。
发展的高速度必然产生跌倒的高风险,这也是互联网行业不同于传统行业之一。
2.公司基因
书里经常提到「公司基因」这个词儿,听起来就觉得特悬,特伟大,但直白一点,公司基因其实说的就是,一家公司所形成的做事风格或者企业文化。
而这种基因的形成,关键在于公司的人,他们自身所散发的独特人格魅力。
书中多次提到互联网公司喜欢什么样的人才,喜欢招聘什么类型的人才,套用一句书中原话『那些初出茅庐能干具体事情的年轻人,可能比一个经验丰富但是已经眼高手低的权威对公司更有用』。
互联网公司不喜欢夸夸其谈。能干实事,能把事情做成,就是互联网公司的生存之道,也就是互联网公司的基因之说。
书中举了一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刻,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碎,许多公司倒闭或者大规模裁员,真正的高手早已入职,而人才市场上涌现大批互联网混混。如果这时候问他们会做什么,大部分的答案相同『给我一个团队,我一定替你管好』。但互联网公司需要的是干活的,而不是养老的。
这里还有一条应该着重指出,机会均等。
为什么要在这里把它写出呢,因为跟我们自身切实相关。互联网行业能产生如此这般的风起云涌,必有他的高明之处,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保证机会均等。
任何人,任何制度都不可能保证我们的机会均等。但互联网是一个不相信权威的地方,任何人想要在这里成功,都得真刀真枪地拿出真本事干出个样子。
在国内,像一些传统产业,或者国家行政机构,普遍看重的是你的经历,你的资历,以及你的出身,而不是做事的本领。比如一个毕业生想要获得事业单位的录取,除了通过考试之外,在校的经历,学校的推荐,还有家庭背景或多或少都会超过你面试时候的表现。
而互联网行业,你的面试表现直接决定你是否会得到录用。
3.创业成功的因素
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一书中写道:人类在命运降临的伟大瞬间,市民的一切美德——小心、顺从、勤勉、谨慎,都无济于事,它始终只要求天才人物,并且将他造成不朽形象。
一家小公司想要成功,需要具备很多因素。
首先,任何梦想家都不足以成事,成功属于实干家。上文多次提到实干精神在互联网行业中的作用,任何夸夸其谈,梦想很大的公司最终都不了了之,只有那些能把要做的事情落实成每天的工作日程的公司,才有可能生存。
然后就是盈利模式,不盈利的创业公司都是扯淡,空有梦想却没有盈利的公司最终都走不长远。
执行力很重要。拖延是通病,能把每天的日程完成,已经是进了一大步。
最后,还有外部环境跟运气。一家公司成功可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运气让你赶上这股时代了,你也就成功了。
为什么在这里写这些呢?因为是时候给身边热衷创业的同学一点点黑暗料理了。
沉迷于创业梦想的同学,首先阅读以上四条,对照自身,你是否仅仅是只有梦想而没有踏实肯干。
别动不动就拿入住创业园当成可以炫耀的资本,真正有本事请拿营业额来,盈利才是根本,踏踏实实做点事情,而不是喊着口号,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