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伴随着广东湿漉漉的回南天结束了,四月在明媚的阳光中来临。
据说这种潮湿的春天会影响人的心情,是某些情绪疾病的高发季节。
这个结论是否有科学依据我不清楚,但3月确实并不算过得特别好——我几乎连阅读、写字的热情也要丧失了。
关于阅读
3月份的阅读书单包括《故事力》、《李诞脱口秀工作手册》、《人类群星闪耀时》、《鱼翅与花椒》及《现代艺术150年》。
后面两本是三联中读的阅读写作营推荐书目,美食和艺术是我日常不会触碰的类型——因此我看得始终有些难受,没有往日里读书停不下来的感觉。
在这样的感觉里又生出了对自我的怀疑:难道一点都不能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要一直待在自己偏好的“信息茧房”里吗?
这样的内耗对于读书这件事并没有半点好处。
然而这件事、这样的感觉似乎并不陌生,在过去许多的时间里,不止一次发生这样“没有兴趣却又不得不去做‘的瞬间。
这些瞬间最终都以我的舒适度为优先级,将挑战搁置一边。这次是否可以打破一次惯例,挑战一次自己呢?
我想硬着头皮,也要把厚厚一本《现代艺术150年》啃完。
不理解那些主义,至少可以从侧面了解一个优秀的作者是如何用一个个小线头将百年艺术发展史串起。
关于写作
3月份的写作几近停滞——两篇公号推文,一篇石沉大海的投稿。许多灵感碎片躺在flomo里,却在内耗中提不起写下它的力气。
不过一向来自嗨的我确认了一件事:写作也是需要反馈的。
反馈并不单纯指得到他人的肯定与互动,有的时候没有反馈也是一种反馈。
抬起头来看看那些优秀的文章与作品,自己的内容确实与他们差距很远。
从单纯地表达心声,到想写出一篇好一点的作品(当然了,这篇仍旧是自我抒发型并不属于好一点的作品),这种心理的落差是必须要经受的。
如今我接受自己的平庸,也接受磨砺中的痛苦——当下痛苦的并不是写不好,而是发现自己没有办法轻易达到“好”这个标准时的否定感,充满着不适与抗拒。
和阅读一样,面临着舒适圈与挑战圈的问题。如何跨越这种挫败感,是我年少时未曾习得的能力。果然,老天爷是公平的,该补的功课一个也不会给人落下。
看到许多优秀的写手、作家都是在痛苦中更新,常常为了一个句子一篇文章推倒重来,心里倒也平衡了。除了极个别的天才,谁能逃得过这种磨砺呢?
还是老老实实坐在电脑前码字吧,若我的进步迟迟跟不上你的期待,还请耐烦些。
我想,进一寸总有进一寸的欢喜。
关于压力
婆婆的病反反复复,年前从ICU转到CCU,又从CCU转至神经科、康复科,又因感染再从康复科住进CCU......
在床前没日没夜看护的是她的女儿,我的姑姐。
在医院一线守着老人的她顶掉了一大半的压力与焦虑,时时起伏的病情依然使病房外的人牵挂揪心。
对应的,还有长长的费用清单带来的经济上的压力。
人们只有直面死亡与病痛时,才会真切地知道健康是最大的财富、阖家团圆是最大的幸福。
而一向没有什么年龄意识的我突然有了“中年人”的感受——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上有老下有小”。
真正变成“成年人”的标志大概就是开始承担责任了吧。
思及此,工作上的不如意生活上的小磕绊也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了。还有什么比踏踏实实努力活在当下更重要呢?
写在最后
3月好像与许多的挫折挂上了勾,但仔细回想会发现这些功课一直都在,只不过它们一次次被掩盖在借口之下,使得我得以逃遁。
现在不过是再也掩盖不住了,就像小学时逃避写作业被老师发现后要求一次性补上一样。
庆幸的是,如今的我有足够的心智来诚实面对自己,不再为自己的错误和失败找借口,也不再把这些挫折的出现看成是自己不行的证明。
很多时候,挫折是来让我们成长的。
当某件事不再处于舒适圈,如果你相信挑战可以带来机会,那就是改变发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