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识丁出自《旧唐书.张弘靖转》,原文较长,但交代了来龙去脉,一起来看。
“弘靖之入幽州也,蓟人无老幼男女,皆夹道而观焉。河朔军帅冒寒暑,多与士卒同,无张盖安舆之别。弘靖久富贵,又不知风土,入燕之时,肩舆于三军之中,蓟人颇骇之。弘靖以禄山、思明之乱,始自幽州,欲于事初尽革其俗,乃发禄山墓,毁其棺柩,人尤失望。从事有韦雍、张宗厚数辈,复轻肆嗜酒,常夜饮醉归,烛火满街,前后呵叱,蓟人所不习之事。又雍等诟责吏卒,多以反虏名之,谓军士曰:“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军中以意气自负,深恨之。刘总归朝,以钱一百万贯赐军士,弘靖留二十万贯充军府杂用。蓟人不胜其愤,遂相率以叛,囚弘靖于蓟门馆,执韦雍、张宗厚辈数人,皆杀之。”
大意是说,安史之乱后,朝廷派遣张弘靖担任幽州节度使,进入幽州的时候,幽蓟一带的百姓不分男女老少,都站在道两旁观看。河朔这里军队的将帅寒冬酷暑时节,大多和士兵一样,没有打伞、坐车这样的区别。弘靖享受富贵惯了,又不了解风土人情,进入燕地时,在三军之中坐着轿子,幽蓟的百姓对他的作派很是惊讶。弘靖因为安禄山、史思明之乱始发于幽州,想在上任之初完全变革当地风俗,于是就发掘了安禄山的坟墓,毁坏了他的棺材,人们更加失望了。任用的韦雍、张宗厚等几个人,又轻率放肆好喝酒,常常在夜里喝醉了回来,满街的灯烛火把,前前后后一片呵叱之声,这些事都是幽蓟百姓不能适应的。另外韦雍他们责骂官兵,多数时候以“反贼”来称呼他们,对士兵说:“如今天下没有战事,你们这些人能拉得开两石力的弓,不如认识一‘丁’字。”军队中认为意志勇气才是重要的,对韦雍他们非常痛恨。前任节度使刘总辞官回朝,留下一百万贯给部队将士,而张弘靖却可口二十万贯充作其他开销。幽蓟军民忍受不了就起兵反叛,把弘靖关在蓟门馆,抓住韦雍、张宗厚好几个人给杀掉了。
张弘靖是朝廷高官,也是有名的书法家,这段幽州行成了人生污点。这段记载详细说明了张弘靖到任幽州,为啥会激起军队哗变。一方面没有尊重当地风俗,尊重当地军民,甚至挖了安禄山的墓和棺材,连清军入关都知道保护明朝皇陵,你一个京官就敢如此放肆,自然深受百姓厌恶。另一方面,任人不贤,在没有牢固掌握军权时,韦雍之流自己行为不端,还随意辱骂士卒,说打仗的部队空有蛮力,还不如认识个字,这种说法放到今天,也不能得到军人的认同。军人武装起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打仗、打胜仗,冷兵器时代,有股子蛮力比认识字实在强太多了。还有最后提到的克扣军饷,这是直接犯了大忌。
当然,还得说北方人比较彪悍,民族融合具有少数民族的特征,暴躁而直接。同时,唐末地方割据也很是严重,大一统的国家概念已经越来越淡化,谁管你是京里来的还是皇帝钦点,大不了再杀将过去。
回到“目不识丁”,古今的意思没有大的变化,肯定是贬义,就是不认识字,文盲。还演化出诸如白丁等引申词汇,你要没有跟鸿儒往来谈笑,结交了白丁,那是被文化人耻笑的。当然,不讲感情色彩,以读书、有文化为荣还是对的,客观上促进了我们社会的不断发展。
这里说个花絮,“目不识丁”的“丁”据考证是个错别字。洪迈在《容斋俗考》中认为,“个”字和“丁”字很像,是流传抄写时的手误。这一说法颇有道理,古人也有抄袭的毛病,《新唐书》此处就全照抄了《旧唐书》,以讹传讹固化了下来。
最后欣赏下张弘靖的传世书法,很有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