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日本新中产阶级
作者:傅高义 (Ezra F. Vogel)著 周晓虹 周海燕 吕斌 译
读书时间:2018年4月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5
本书作者及其妻子在1959-1960年一年多时间里,生活在日本东京郊外千叶县市川市的一个名叫真间町——书中称之为“M町”(Mamachi)的行政区里;通过一个小学的校长介绍认识了六个在学校的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家庭,同时通过六个家庭又认识了其他的家庭和个人,形成较为丰富的样本,对他们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深入接触。通过访谈他们的研究对象和体验M町的生活,傅高义夫妇开始领会到在人际关系方面和不同职业的生活模式上,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着鲜明差异。
日本新中产阶级的崛起并没有引发阶级间的对立与冲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薪族的崛起,它以文化扩布的方式成为人们争相获得的一种新的理想生活方式。由此作者定位本书的研究对象为工薪族。
这本书从若干个方面论述了1959-1960年的日本工薪族的生活特征,工薪族和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社会关系、他们的社区以及正式机构,挣薪水的工作的阶级蕴含和社会后果。
我在阅读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感触就是它非常类似于我所经历过的90年代初的生活。下面我着重记录下的是我感觉在非常多相似的地方之外的不同点。
第一部分讲述了研究的问题是工薪族为主的新兴中产阶级的生活特征。背景是双重结构日本社会的大背景下的M町的工薪族家庭。
在这一部分中介绍的成功的商人、独立从业者等社会群体,其中感觉独立职业医师的从医特征更符合十九世纪末奥地利的佛洛依德的从医经历,和国内的私人诊所不太相同。通往工薪族的炼狱一般的考试情形和中国二十世纪末有几分相似,但考试方式和解放前的中国更相似,即不是统考,而是去学校报名,逐个参加考试。家庭和母亲的投入和重视程度和当今的中国有几分神似。“如果孩子考上心仪的学校,他和父母都会迫不及待的对外宣布好消息,尽管会尽可能表现的矜持一些。。。。,但脸上的笑容却透露出志得意满的神态。如果做妈妈的神情懊丧,那么朋友们就会回避询问考试结果”,多么惟妙惟肖的描述,如果拿到当今的中国,一字都可以不加修改。
第二部分家庭及其他社会系统中,首先介绍了工薪阶层的消费,和中国当今的工薪阶层基本一致,消费节俭,但妻子偶尔会倾向于模仿富有阶层的炫耀性消费也是有的,并且主妇们总是尽可能的把最好的被子晒在外边,让邻居一览无余的做法,和中国的传统爱体面的心态也是如出一辙。其次介绍了日本公民对于国家的认可,M町的工薪族热爱自己的国家,但是也越来越接受并践行西方的标准;国家的荣誉感来源于东西方优势相结合,爱国情感的支点在于皇室;绝大多数的M町居民倾向于与西方而非东方建立根据密切的联系,主张中立主义,不希望卷入战争,这些特点是具有日本的独特性;公民在官员面前的谦卑和我们的经历相符,工薪族对政府权力的适度疏离感,我未置可否。社区关系中丈夫和妻子,丈夫和孩子,妻子和孩子,婆婆与妻子的若干关系,除了丈夫不可以三妻四妾之外,更像解放前的中国,不过也不无道理,因为妻子都是全职妇女;工薪族们尊享忠诚和能力的价值观基础,并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追求美感;“M町的工薪族为自己是工薪族而自豪,并不只是觉得自己能够得到安全感并满足实际的生存需要,还因为自己能够基于基本价值观而拥有自我尊严”,这句话突然让我感觉到工薪族和小知识分子有几分相像。
第三部分是家族的内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政府是有计划的通过学校和媒体化教学,使的全体国民都详细的学习了家族制度,这点是我没有想到的,以为只是传承。这也不难理解其家族制度中的长子继承家业,其他子女在家族的帮助下自谋出路的这一传统的优势了。也许是日本国在研究中国历史中发现了中国传统的家族传承中的弊端而形成的这套家族制度,它避免了兄弟之间因继承家产而产生的惨烈的事件发生。婚姻、家庭关系、育儿等诸多方面还是和中国的情形非常类似;书中在分析母亲和孩子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列举的示例,感觉很是有趣;“大人有时会伸出手指玩笑式地吓唬孩子:“妖怪!”。。。,使孩子对离开家人或朋友感到焦虑。”这种情形在中国也是非常常见,但之前并没有分析出是为了让孩子对家人产生依赖这种心理。书中还列举了东西方对孩子是否独立睡觉的不同,我认为也反应出西方希望孩子独立,而东方希望孩子对家和家人产生依赖感这种本质上的心理的不同。
第四部分转型中的日本中,对M町的工薪族所产生的新秩序进行了分析,对新秩序对亲属组织、社会流动的群体控制、育儿、人格和价值的相互影响进行论述。指出新秩序的本质是以大型组织为中心的模式替代家长式的关系模式。
第五部分的重返M町,是傅高义的妻子苏珊珊的作品;她在1960年离开M町的三十年后重返M町进行为期一年的基金资助研究。有机会了解到三十年后的M町,并与此前的了解进行了对比;让我们从新的视角了解到日本三十年中在社会、公民、经济等等各个方面的现实与进步。
在第五部分和后记中对原始资料的搜集过程和内容的确定进行了说明和陈述,使我了解到他们在这两年时间里的工作量之大,不由得由衷的敬佩社会学工作者的不易,与之前的想象相差甚远。不论什么行业什么特点的工作,勤奋和敬业是取得成就的基本。
我一直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工薪族对日本战后社会的稳定和日本的社会进步起了这么巨大的作用?日本三十年的发展之快是什么原因?我想和日本战后的窘境以及人们对未来的渴望而甘愿付出巨大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其他的原因还有什么?是社会制度?是对西方优势的吸取?是日本文化的使然?我不知道,这本书也没有让我明白,也许我应该读一读傅高义博士的另外一本著作《日本第一》,期望会从中找到答案。
但不容否定的是这部著作对日本社会科学的意义,让我们非常详细的了解日本的社会形态和社会意识。使我感受到一衣带水的邻居和我们有诸多的相似之处,好像是同根同源。与此同时读的《日本简史》似乎也没有说明日本和中国的同根同源,要明白这一点还要细读《日本史》。
最后需要记住这本学术型的著作,读一边就像蜻蜓点水,理解有限;希望读过《日本第一》后有机会再读一边,也许会有另外不一样的收获。
2018年4月8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