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珍珠兰
杨桥路东起东街口,西至双抛桥,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今“三坊七巷”的“巷”,都有称“坊”或“里”的历史,有些“坊”还有“牌坊”的含义。比如杨桥巷,原名登俊里,也名登俊坊或登俊坊巷。《闽都别记》说:“巷西通雅俗桥。”雅俗桥又称“杨桥“,所以其巷称为“杨桥巷”。民国时因城市建设需要,被扩建为马路,由巷变成了路,所以便更名为“杨桥路”,在繁华与时尚中日益变迁。
在杨桥路中段有座“双抛桥”,规模不大但是传奇多。一是在古代此桥所处内河沟道,是东西两水“合潮”的地方,可以看到“万里潮来一呼吸”的内河奇观。二是双抛桥两岸相向而长的一对结成连理枝的“合抱榕树”,大树的背后还有个青年男女殉情的凄美爱情故事,流传久远。由于河道改造和城市建设的缘故,如今的双抛桥已经由“桥”慢慢变成了一座街边的“亭”,成为了路人歇脚品茶的场所。
在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路口,一座古宅静立于繁华街市之中,这就是林觉民故居。
大门里面是个小庭院,院中花木扶疏,环境幽静。庭院中央立有林觉民半身铜像,基座上写着《林觉民简介》:林觉民(1887-1911),字意洞,号抖飞,从小过继给叔父林孝颖,8岁丧母,由叔父抚养成人。他天资聪颖,刻苦用功,博闻强记,少年时代就立下报国大志。190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全闽大学堂。1907年为寻求救国真理,东渡日本留学。1911年,受命同盟会派遣,回国组织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被捕,英勇就义,年仅24岁,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他留下的《与妻书》,震撼了千百万中国人的心灵,成为千古爱情绝唱,流传后世,成为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财富。
进了正门,就到了敞开式的正堂,一幅“双鹤图”居中,两侧有对联:立修齐志,存忠孝心。
回廊两侧各有一组照片。依次是林觉民、林尹民、林长民、林徽因。
林徽因
林徽因(1904-1955),林觉民堂侄女,林长民之女,我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作家,其丈夫是梁启超之子,梁思成。林徽因被认为是“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曾经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薇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浮雕的设计。建国后,梁思成和林徽因走遍了北京及全国各地的古城和古建筑,对保护古建筑和历史人物功不可没。
故居的一、二展室分别陈列着林觉民烈士的生平事迹。在书房的墙面上挂着大幅的《与妻书》,播音器里不停循环播放着《与妻书》全文。这是林觉民起义前三天写给妻子陈意映的诀别情书,有些字虽然看不懂,但可以听。全文洋洋洒洒,悲悲切切,催人泪下。这封被称之为千古爱情绝唱的情书,曾经被列入中学语文教材。
《与妻书》真迹原件捐赠证书1959年5月25日,林觉民次子林仲新将《与妻书》原件捐赠给福建博物馆。
在这座大院里,曾经留下了林觉民和妻子陈意映多少生活足迹。陈意映在这里生活了六年,他们婚后虽然聚少离多,但非常恩爱。1907年,林觉民为寻求救国真理,离开心爱的妻子,东渡日本求学。陈意映独自生活在这里,对丈夫思念不已。1911年4月,林觉民从日本归来,陈意映表示,林觉民如若远行,就将她带上,无论生死后,都愿相随。林觉民牺牲后,已有八个月身孕的陈意映非常悲伤,一个月后,提前产下一男孩。因失去丈夫忧伤抑郁过度,陈意映于1913年去世,留下两个孩子,一册书稿。
“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林觉民《与妻书》
紫藤书屋
据志愿者讲解员介绍说,这是根据冰心老人的回忆复原她幼年时的读书场所。只见门楣上方正中悬挂“紫藤书屋”的匾额,紫藤书屋门口楹联:“学如上水行舟不进则后;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中间一副对联是“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屋子一角放着几张小桌子、小板凳,展室里的物品采用民国初期和冰心作品中描写过的实物来布置。书屋的墙上专门展出“冰心与福州”的图文资料。
冰心(1900-1999),福州人,1900年10月5日出生在福州城内的隆普营,1911年11月,11岁的冰心随父母和弟弟回到故乡,住进了祖父谢銮恩购置的这座房子。冰心在《我的故乡》有过这样的描述:“那时我们的家是住在“福州城内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这所房子很大,住着我们大家庭的四房人。祖父的前、后房,只有他一人和满屋满架的书,那里成了我的乐园,我一得空就钻进去翻书看。这所大房子里,除了住人的以外,就是客房和书房。几乎所有的厅堂和客室、书房的柱子上墙壁上都贴着或挂着书画,祖父自己写的横联更是到处都有”。而她看过的书当中,给她印象最深的,是清朝袁枚的笔记小说《子不语》,还有林纾翻译的线装的法国名著《茶花女遗事》,这里是她以后竭力搜求“林译小说”的开始,也可以说是她追求阅读西方文学作品的滥觞。
玻璃橱窗里还陈列着冰心穿过的一袭衣服,旗袍领,中袖,配以软绸裤子,雅致而漂亮。
参观完林觉民、冰心故居,来到郎官巷继续探访。
郎官巷,古称廷福里,北宋咸平五年,里人刘若虚中进士,改名荣亲里。后又以北宋刘涛世代子孙皆为郎官改名郎官坊。明代万历年间起称郎官巷,沿用至今。郎官巷内主要有严复故居、天后宫、二梅书屋等院落。
位于郎官巷20号的严复故居(收费景点)。故居主座清式建筑,花厅为民国式双层楼房,两座毗连,占地面积609平方米,1920年,时任福建省督军李厚基为严复购置。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房子的两侧原为卧室,现已辟为严复生平展室。尽管严复在这里居住的时间不长,但这座房子却是他落叶归根的最后归宿。
严复,1854年1月8日出生于福州盖山镇阳歧村的一个中医世家,是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先后出任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等校长,是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的杰出代表。
严复早年入马尾船政学堂,然后留学英国。回国后,严复积极倡导西学的启蒙教育,翻译了《天演论》等诸多西洋学术名著,其众多译著更是留给后代的宝贵遗产。
1921年10月28日,这位中国近代文化思想界产生过极大影响的老人,把自己最后的灵魂永远放进幽静的郎官巷中。
二梅书屋 • 福建民俗博物馆
二梅书屋位于郎官巷25号(免费景点),通过安检后步入院内参观。跨过天井上台阶就是厅堂,大厅高敞,面阔三间,两侧厢房均为福建民间民俗风情展室。
清光绪漆金人物果盒。管理员介绍说该果盒在家族祭祀等重大场合时,常用于盛放水果。
二梅书屋始建于明末,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院共五进,坐南朝北,东、中、西三座毗连,各主落门、窗、壁板等原皆有楠木制成,门窗都有双层镂花,壁板、门扇上部堵板用油漆绘有戏剧故事和花鸟树木等图案。进于进之间均用高墙分隔,以假山雪洞为通道。清光绪至民国年间都有修缮,至今为止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是福州明清时期典型的民居代表。有意思的是它横跨两巷,二梅书屋前门开在郎官巷,后门开在塔巷,可见面积之大。
古色古香的木建老宅,传统的中式窗户优雅美观。
二梅书屋
穿过几个厅堂后来到著名的二梅书屋,院子里生长着两株古梅树,书屋隔壁就是雪洞(七星洞)可通院后。
书屋内摆设十分简单,感觉瓷器很多,书很少,禁止游客进入参观,只能在门外观望。
书屋一侧有雪洞(七星洞)通院后。原洞材料为生石灰、黏沙、黄土和糯米浆制成,冬暖夏凉。
二梅书屋是福州风池书院山长林星章的宅院,始建于明末,占位面积2434平方米,因书屋前植两树梅花而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林慧民曾住此院。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星章(1797-1841年),道光丙戌年进士,官至化州知州,授广东乡试同考官。曾任福州风池书院的山长。
从二梅书屋前穿过一扇小门到花厅“敦福堂”,花厅两侧各有十扇门扇。馆内有介绍:清·二十扇书法条屏 北面为不同书体的书法题字,内容皆出自名篇。有晚唐诗人司空图的著作《二十四诗品》;有“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所作的《颂酒德》;有大文学家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与《归去来兮辞》;有“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的《滕王阁序》等。花厅是古人琴棋书画、饮酒喝茶和接客的地方。林宅主人将这些名句摘抄于门扇之上,闲暇之时,可时时吟咏,不但儒雅之至更体现了其以诗书传家之风,这些珍贵的书法条屏能完整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花厅前是座小花园,有假山,山上有小塔,假山前的鱼池呈半圆形,假山两侧设有阁楼、六角半边亭,整个布局是小巧玲珑。尤其是这株根抱假山石的古荔枝树,叶茂枝繁,据说已有近百年的树龄了。
当忙碌一天后回到家中的后花园,登上凉亭,或弹琴品茶,或极目远眺。“静观庭前花开花落,闲看天上云卷云舒”,想想该是多么的悠然自得。
二梅书屋东进大厅上悬挂着“文魁”匾额。漆金“文魁”横匾是钦命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福建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徐为乾隆巳酉科乡试中式第五十七名举人邓清振所立。所有文字均以阴雕加漆金形式制作而成,保存得相当完好,十分珍贵难得。其中“魁”字少一撇,馆内有介绍:因不是状元提名,故而在“魁”上少写一撇。
迈出一墙之隔走进塔巷……
塔巷,原称修文坊,北宋知县陈肃改其名为“文兴坊”,因闽时在坊之北口建有育王塔。南宋后毁塔,至清代,在巷内砌造半爿的小塔,作为纪念。巷因有过育王塔,所以称“塔巷”。到20世纪50年代,又将小塔移置坊口。塔巷内有王麒故居等(闭馆)。
黄巷也是古代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聚集地。西晋永嘉年间,衣冠南渡,八姓入闽黄氏聚居于此,故名黄巷。永嘉年间,唐大儒黄璞居于此,唐末黄巢兵过,“以璞儒者戒无毁,灭炬而过”,黄巷因而幸免。宋时,里人崔大夫及第,故名新美坊,又称新美里。明万历以后复称黄巷,沿用至今。
位于黄巷36号小黄楼(收费景点),是黄璞的旧居,现在是林则徐师兄、官至江苏巡抚梁章钜楹联大师的故居。貌似不起眼的大门里却是一座深藏不露的豪宅,它承包了三坊七巷最大和最秀美的两个花厅,故居内还展有古代和近代名人题写的牌匾或对联。
大门内的牌匾是两江总督兼南洋商务大臣沈葆桢题写的“选魁”。
福建省长萨镇冰于民国十二年为中学毕业生陈进文题写“文炳球琳”,古代的球、琳亦泛指美玉,比喻俊美的人材、贤才,称赞青年文章写得好。
义冠古今最显著位置的牌匾,林则徐题写的“义冠古今”。
又一进大厅两侧挂满皇帝的诏书。
德馨堂,纪晓岚题写的牌匾“桓雅”。
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泥塑彩绘的马鞍墙上布满蓝色壁画,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一般是两侧对称,形成了福州古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
故居内的小门四通八达,总会找到园中美景。
东落花厅为梁章钜于1832年主修的“东园”十二景所在地,亦是鳌峰书院山长陈寿祺故居(小嫏嬛馆)相邻附属建筑。
梁章钜(1775-1849)出生于福州一个著名的书香世家。14岁入福州鳌峰书院,与林则徐是同窗好友,嘉庆年间进士,官至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是一位政绩突出、深受百姓拥戴的官员。晚年从事诗文著作,一生共著诗文近70种。其在楹联创作、研究方面的贡献颇丰,乃楹联学开山之祖。
滕花吟馆前挂着梁章钜的一副楹联“诗敲梅下月,醉卧柳边风”。滕花吟馆正是他的书斋所在。
东落花厅里假山玲珑,亭台绰约,绿荫摇翠。一座凉亭立于假山之顶,名为“小沧浪亭”。
园内亭台楼阁,花木扶疏,环境清幽,格调高雅,具有江南园林特色。
百年奇树苹婆树和百年芒果王遮天蔽日,非常珍贵。
位于梁章钜故居“东园”东邻的陈寿祺旧居,原宅主座前后共四进,占地面积在1500平方米以上,宅中有“遂初楼”。主座后原为花园,内建“小嫏嬛馆”,系陈寿祺藏书楼,藏书8万卷。现只剩下在主构架上用红砖搭盖的四开间阁楼,与民国时建一八角形阁楼相连接。
陈寿祺(1771-1834)侯官人。嘉庆四年考中进士,十四年充会试同考官,主讲泉州清源书院、福州鳌峰书院。曾被聘为《福建通志》总撰,著有《左海文集》十卷,《左海骈体文》三卷等。一生藏书十余万卷。
黄楼花厅是一间双层楼阁,面阔三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构架;楹门窗户都用楠木,梁架上描龙画凤,做工讲究,雕刻精巧精细。楼上是藏书阁,走廊两侧出挑露台通连假山。
小桥流水,精巧的拱形石桥跨越其上,桥栏板上刻“知鱼乐处”四字,寄托着中国文人智者乐水的传统情调。
安民巷,旧名安民坊。相传唐末黄巢农民军入闽,兵至巷口,出示安民,故名。北宋初,中奉大夫刘藻以孝为闻,诏赐粟帛以旌之,因改锡类坊。宋中叶,太宰余深居此,改为原台育德坊。元福建都事贾讷居此,此母贞节,又改为贞节坊。明万历年间复名安民巷,沿用至今。巷内有鄢家花厅等故居(闭馆)。
宫巷,因巷内古有紫极宫道光,故旧名仙居里。宋代坊内以崔、李二姓显贵,改称聚英坊;元代又改为英达坊。明成化年间,又以巷内曾有紫极宫,直称宫巷,沿用至今。宫巷内主要有林聪彝故居、刘齐衔故居、沈葆桢故居等院落。
宫巷24号林聪彝故居(闭馆)。林聪彝,禁毒英雄林则徐三子,曾任过浙江衢州知府、杭嘉湖兵备道,并署理过浙江按察使。
刘齐衔故居(闭馆)。林则徐长女婿,官至河南布政使。
沈葆桢故居(闭馆)。晚清时期的重要大臣,是清朝抵抗侵略的封疆大史林则徐之婿。
吉庇巷,俗称“吉庇港”。宋郑性之中状元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港”。明代以谐音改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改革开放后,吉庇巷成为一条沟通东西方向的主干道,一度改名“吉庇路”。2009年福州市将其复名为“吉庇巷”。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