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又要开学了。
不在句子结尾之前,加进明确的哀叹语气词,简直就是我最后的故作镇定。
其实这句话说出来,多少是带着忐忑的,尤其是在一众乐于回归学校的朋友圈里,我只能悄悄把这句听起来一点也不“雄心壮志”的真心话咽回去。
是的,我不喜欢开学,也不喜欢离开自己干什么都行的房间。可是,这条“咸鱼之路”,终究不是我心之所向。
记不清哪个不得了的文学家还是哲学家说过一句非常戳中我的话——不要因为喜欢结果而去做一件事,你要喜欢它的过程。
记得他的生平,少年时代,好像因为向往某个事业的结果而盲目奋斗,在日复一日自我折磨般的坚持下痛苦而一无所获。终于某日恍然大悟,自己并不喜欢这条路,转而投身自己可以不计结果的事业,并取得了很高成就。
这个故事多少还是充满了“宿命”的味道。
没能找对路的天才,在南墙撞到眼冒金星时灵光乍现,发现原来自己想去看的不是“世界之大”而是“书中罗马”,于是回到书房一心一意研读,顺理成章走上命运高位。
如果他回顾自己的一生,也许最命运的那个时刻,就是想通了什么叫“喜欢”。除此之外,几乎都是借着天分的劲风发力,扶摇九万里。
可兜兜转转,我发现“喜欢”是如此随机的一件事。我可以同时喜欢事件A的结果和事件B的过程,并且厌弃A的过程和B的结果(比如健身和喝奶茶)。
所以,在排除感动自我,享受自虐的高级反馈模式情况下,所谓“过程导向的路”,对我这种容易望难却步,偶尔幻想不劳而获的凡人来讲,美好的简直有几分循环论证。
我想那个被命运之锤砸中的幸运蛋不知道,世上有一种路,叫“奔赴”。
就像六、七年前去黄山看日出的那个凌晨。吃着一路背上山的泡面,心里却着魔般的想喝牛奶,可20一盒的“天价”还是让倔强的我闭上了嘴。我抱着被开水烫变形的塑料瓶钻进潮乎乎的被子,稍一乱动,帐篷壁上冰凉的水珠就会滴在皮肤上。那一刻真是前所未有的委屈——劳累、出汗、日晒、逐渐脸盲的风景,还有简陋的下榻处,我觉得我简直为了一场日出“受尽苦难”。
这种情绪,在凌晨五点爬起来,在人山人海里默默等了两个小时,没看到太阳轮廓一丝光晕就天亮了之后,简直到了极点。
失望,是无法自欺欺人的。
那不是你说“就算如此,沿途风景很美,经历难得,心态最重要”之类的话就能轻松掩埋的。真真切切的失望从胸口一直涌到嗓子眼,然后堆到无法再堆的时候,就瞬间瓦解了——高潮未来,就结束的乐章,让人失望得释然。
记得前不久,演员春夏在综艺里追龙卷风的态度,被很多人津津乐道。她失望到哭泣,然后又反省一路上目的性太强而失去了追逐原本的乐趣。
那一刻我在想,如果一开始她就这么“想得开”,追逐还有意义吗?不,她大概不会开始“追逐”吧。
“追逐”原本就是为“目标”而诞生的词汇,除非不得已,否则从不会俯首,转而和“乐趣”直接挂钩。
或许我们都不会成为那极少数能够如愿以偿的人,也许我们必定,也应该“想开”,也许行到水穷处,我们也能领悟什么叫“食苦而甘之若饴”。
可是对一路上艰辛的委屈也真不是什么“错误”,而是真正证明了我们“筚路蓝缕”行程的注脚——真正能与“梦想”匹配的那个词,不加粉饰,叫做“失望”,而不是什么耀眼的“乐趣”。
那一场没能兑现的日出,一直让我遗憾了很多年。尽管黄山的确风景险峻瑰奇让人感慨,但是这个缺憾,总让我觉得那些罪,有一点点白受。
我想,这一路走来,“奔赴”总是多于“朝圣”的。让人垂涎的“目标”也远多于令人神往的“过程”。
可是,我们毕竟是庸才——在大多数领域不出类拔萃,但也不至于一窍不通。
所以非桐木不栖的宿命般的生存之道最好还是留给凤凰,我们这些“凡鸟”还是要拼命择良木,并且在挣扎中仰望那一点星光,坚持一下下,再坚持一下下。
为什么这么义无反顾?
因为我向往此路穷尽之处,荆棘砾石狼藉顾,也甘愿奔赴险途。
为什么行至半途而返?
因为我只图沿程好景满目,诗酒山川一豪赌,良辰千金不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