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爸妈回老家看望年迈的祖母。北京到洪湖,约1200公里的距离,地图上看起来不算远。两位年过六旬的老人却还得坐火车、倒长途客车,左右得折腾一下。临行前,我千叮咛万嘱咐,切莫多带家乡特产回来。为了一口吃食,让老人们奔波千里,真是莫大的罪过。
半月后,二人如期归来,我到火车站去接他们。甫一下车,见他二人除行李箱外,手里还拎着个麻袋,里面鼓鼓囊囊,只不知道装的什么。我抬头,正要抱怨,老爷子知道我要说什么,嘿嘿一笑,“是藕簪。”
是了,五月,正是吃藕簪的好时节呢:)
藕簪,有的地方也叫做“藕带”。在我的印象中,这似乎是湖北的特产,在别的地方很少见到。藕簪是藕节上发出的幼枝,色若白玉,形似玉簪。春夏之交,度过休眠期的藕上冒出嫩茎,见水就长。若是冒出水面,见了风和阳光,细嫩的纤维马上就会变得坚韧,好顶起沉重的荷叶或是荷花。所以,一年中,可食藕簪的时节甚短,左右个把月就没了。
想吃藕簪得赶早。到了时节,熟悉荷花田情况的渔民撑着小船,来到湖中心某处看似与周边湖水无异、实则下有乾坤的地方,停船插蒿立住,然后穿着齐腰深的雨鞋,踩着湖面下的淤泥,便可采摘藕簪了。
藕簪隐身水下和淤泥中,兼之脆嫩易折,非得有耐心的人才能顺利摘取。双手撑入水中细细摸索,摸到细细的一段,不要着急,顺着枝干摸到它与主干的连接处,轻轻一折,再就着湖水漂洗干净,一支白嫩脆生的藕簪就跃然眼前了。
藕簪不能久放,放两三天便发黑,吃起来也味同木柴。趁这大好时光,把还在泥里的嫩茎挖将出来,当日食用最好。做藕簪不用复杂的技巧,加蒜清炒,便是一道待客的时鲜美味。
莲,自古便深得文人墨客钟爱,称之为“花中君子”。红莲亭亭、荷叶青青,配上小桥流水,自成一幅天然画卷。莲一身都是宝,夏天赏荷叶、吃莲子,冬日挖莲藕,又是餐桌上的一道时令美味。而藕簪,则是五月时节,莲给我们留下的最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