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语的第二周。老师课讲得还挺慢的,甚至一个假名一个假名地教我们书写,不厌其烦地教我们发音,为了让大家打下一个牢固的日语基础。
上周学了清音,这周接着学浊音和拗音。
注意:か行浊化发成g的音;さ行浊化发成z的音;た行浊化发成d的音;は行浊化发成b的音。并且浊音在一个词组的词中和词尾时,要变成鼻浊音。
在日本关东地区,当这五个浊音处于词中间、词尾或作助词用的时候则读音近似英语词king中的ng,或者是湖南(以长沙为标准)话、广东(以广州为标准)话等南方语系中的“我”(鼻浊音的ご)一样,日语称鼻浊音,换做汉语就是称作后鼻音(在带n音的基础上),鼻浊音只在日本关东地区盛行。
浊音是在清音的基础上发出的,however,发清音的时候,声带是不震动的,但若是发浊音,就需要用到声带了。其书写格式很简单,就是在与其相对的淸辅音か、き、く、け、こ左上角的位置上加两点。
清音和浊音一起使用时会很容易出错。根据语音学原理——一个音和另一音相连,由于发音动作的自然度或其他原因,常常互相影响而改变了原来的读音——因此,在读清音时一定要慢。
紧接着还学了一点拗音:
拗音是指い段假名(含浊音、半浊音)(除い外)「きしちにひみりぎじぢびぴ」和复元音(や、ゆ、よ)拼起来的音节,共有三十六个,在い段假名后面右下角加小写的や、ゆ、よ来表示。
事实上,古老的日本语并没有拗音,但是因为古代的日本人需要新的音去学习中国的发音,所以才产生了拗音,并且大部分的拗音词汇都是汉语词汇,举个栗子,りょきゃく(旅客)旅客。
上周学完五十音图后,老师在这周一发了一张清音练习,要求我们熟读,后来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去检查每个人的发音情况。
老师说,你们自愿站起来读给我听吧。之后同学们就陆陆续续地读了,然而我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怕出错,所以好多事情都是一直拖拖拖,在心里默念了发音一遍又一遍。
直到旁边的室友提醒我,全班就剩我一个人没读了,我才硬着头皮站起来。结果仍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失误,所以说那么多内心戏,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啊。
其实早先在背新概念的时候,班主任就说过我太过于追求完美,还给我讲她假期的时候学弹古筝的经历。一开始的时候,她也总是特别担心自己哪个音会不会弹得不对,以至于担心到不能行云流水般地弹完整首曲子。
一首曲子都弹不下来,她就开始着急了,后来心想干脆豁出去了,结果学得越来越顺利。她开导我说,犯错没那么可怕,出现一点小失误很正常,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害怕犯错,尤其是学习一门语言,最需要多锻炼自己。
听了班主任的一席话后,那几个月真的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种迷之自信,没想到过去一个假期,我就又回到了原地。
那便重新来过罢,试着再一次与自我的不完美和解,不去过分苛责自己,从容地接纳这个真实的我。或许,正是那些不能够拥有的完美,才是真正的美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