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境界:看山是山;二等境界:看山不是山;三等境界:看山还是山。
说来好笑,这个文题竟是同友人打赌比试文章时无意来自一幅成人漫画,一时眼拙,竟未看出漫画深意,后经友人点破,一笑了之。我却觉得撇去漫画的搞怪,这三等境界确有可圈可点之处,于是落笔。
一等境界于人来说并不难,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万物于眼中都是它呈给你的样子。观人观事亦如,且不提成见非议,我们往往习惯用眼睛所见来判定真假是非,直曲盈亏。这是常情,也是本能。都说眼见为实,倘若所见所闻都不可信了,诚为悲哀。倏忽想到,读史最怕一等境界,岁月漫漫,口笔相传,难免失了原形,换了模样,若以一等境界观史,不着了王侯将相的道才怪。
然而对于心思细密通透之人,眼中所见之山又是另一番样子。山之高矮肥瘦,贫瘠肥沃,嶙峋还是宏阔,草木丰美与否,便都在审视之中了。此时,山便成了一个集合体,于美于丑都可以说个头头是道,更甚者还要细细考究一番,从盘古开天、女娲起源便要寻个根节,也不知哪位名仙古道曾经驾临,也不知出了哪门哪派开山的鼻祖,总要找个使然。于是冠以学界之名,获大家之赞,实可哂矣。此般境界无可厚非,人多属此类,求功求名,求心安求奉献,求自得其乐求无愧于心,诸此种种,可归“用”。
望山还是山,终归是一种彻悟,一种看穿之后的接纳,是一种面对沧桑流转后的淡定,是一种去陈除杂的洒脱。无论你把山的成分搞得多明白,历史研究得多透彻,它依旧是它,不代表和你的任何关系,甚至待你身死后,强加给它的一切也都会烟消云散,不留痕迹。
反看尘世百相纷繁,若无一颗吸纳纯和的心,大概是会被迷而未解缠绕至死的。历代豪杰你方唱罢我登场,临到国亡城破之日,难免发出一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的感叹。可又见得君王换了几朝几代,山河未变,终属哪家?人心亦得如此,百十年弹指飞灰,汲汲何为。
此刻,窗临燕山。扶窗望去,午后一片明媚寂寥,纵百般风雨千道雷霆,土石未解,葳蕤依旧。
山,还是那山。
行云直去何须拂,崖上生花任自开。
垂柳来年仍笑我,檐下又有旧燕来。
2015 .6 .6 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