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歡別人叫我的,一個是我的名字,另一個就是“醫生”的稱呼了。每當病人在喊出“王醫生”的時候,心裏就會有一種被尊重和被信賴的感覺,由不得我繼續下去手頭的事情。在這其中我享受生活,享受工作,也享受病人康複的快樂。有人問我:“你作為醫生最高興的是什麽?”我回答說:“最高興的是看著我治療的病人痊愈了。”這是真心話。
回想起來從學醫到現在已經有二十年了,雖然還不是“老醫生”,但在臨床上已經摸爬滾打了將近十六個年頭了。
許多人當初選擇學醫的原因可能多種多樣。有的是真的向往、真的樂意來選擇今天的職業,有的則不一定,可能是奉父母之命。但我想,不管你選擇的原因是什麽,都要忠於自己的選擇。我在高中學的是文科,可最後陰差陽錯的學了個理科的專業。
學醫是枯燥的,每天讀著、背著乏味,陌生,稀奇古怪的名詞,幸好我還屬於那種心能靜得下來、能坐得住的的人,不然這四年怎麽能“熬”下來。
學醫也是好奇的,每天看著和自己身體一樣的模型,漸漸地明白了各種髒器的位置和功用。
學醫也是恐怖的,記得在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學期的解剖課,每天麵對的就是一具具福爾馬林浸泡過的屍體;班裏的許多女生都不敢正眼去看屍體,經常在課上會在哪個男同學的“照顧”下親密的接觸屍體,然後就聽見了一聲聲的慘叫......還好,大家最後都過了這一關。
學醫更是在學做人,幾乎每一教學老師都會給我們講,病人是痛苦的,包括我們自己也會得病,所以說對待病人應該像親人一樣;其實呢?如今的現實,卻是醫患之間就是互相攻擊的對象,可悲呀!
學醫這個過程是從興趣到喜愛到追求,最後才堅定信念。興趣是在工作當中、學習當中逐漸培養出來的,醫生的喜愛也是從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有了興趣,有了喜愛,才能追求。有了追求,才能堅定自己的信念。我感覺到:榜樣的力量、老師的力量是無窮的。在我的印象裏有五位老師對我的幫助最大,正是因為他們我才走到了今天;其中有三位老師是我的啟蒙老師:《生理學》課張振華老師(山醫),《組織胚胎學》課高英茂老師(山醫),《方劑學》課田勝學老師(山中醫);還有兩位是實習時帶過我的兩位老師:張磊(新醫附院)陳建(自治區中醫院),我現在回頭想一想,真的感謝他們,正是在他們的培養之下,才走到了今天。
記得剛畢業時,牢記老師們說的話,心裏真的想好好幹,爭取成為一名好的醫生,一個“白衣天使”;但是慢慢的發現事實卻不是這樣的,而如今的現實,卻是:看病難,看病貴;醫生、患者互相指責;一個個的醫療糾紛層出不窮......為什麽會這樣?我想過,但始終想不明白,在國外醫生的職業是非常崇高的而在國內卻會是這樣的,雖然出現了像吳登雲這樣的好醫生但是都被大家心中的醫生的一次次失德的現象所掩蓋了。
不管怎麽說,做好我自己吧。
首先忠於自己的選擇。關鍵的是要有一顆愛心,一顆對病人絕對負責的心。隻有這樣才能把工作做好,不然真的要出問題的,這一行要出問題那都是大問題!
其次,就是要將醫技與人文交融起來,高科技讓醫患產生隔閡,別把醫生職業變成交易;高科技給醫生很多幫助,但也讓醫生和患者的距離越來越遠,有了隔閡。在上學的時候,老師所講的一些重要基本檢查現在不提了,現在很少有醫生還在用視、觸、叩、聽來去檢查診斷;病人一來,大筆一揮:檢查去!記得曾經到一家醫院去幫朋友看病,在候診的時候,我就發現有五六分鍾的時間醫生都沒有抬過頭,隻是不停地開檢查單子;而給病人做檢查的時候,醫生一邊和別人說著話,一邊給病人檢查。這時候病人躺在那裏,他心裏會怎樣想呢?如果病人是自己的親屬呢?
我想,我們應該在日常醫療工作中,應當提高自己的行醫品行,在醫療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體現對病人的關愛,這也是我們人文關懷的體現。如果隻追求利益,把一份崇高神聖的職業變成了卑劣的交易,也就喪失了醫生這份職業的神聖,喪失了自古以來醫生治病救人的初衷。我經常會想,我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解除了一個又一個病人的痛苦,這就是我應該做的!即使到了暮年,回想起從醫的曆程,應該不會後悔,因為我在做好事!但丁曾經說過這麽一句話: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遠無法填補道德的缺陷。
但是現在的醫生也非常難當,一不小心就會被患者冠以“沒有醫德、不負責任”等等之類的言辭;我記得很清楚有這樣一件事:有一位慢性蕁麻疹的患者入院時,醫生為了不增加患者的負擔,有一些當時覺得沒必要做的檢查就沒做比如B超,心電圖等等;結果出院後沒多長時間就到醫院來告那位醫生,說那位醫生素質低,沒醫德等等;原因就是這幾天右肋部不舒服在別的醫院一檢查,診斷為:膽汁淤積性肝炎;要住院治療,把她的病給耽誤了,其實當時醫生為了她好,減輕經濟負擔沒有必要去做其他的檢查,結果最後是這樣;從此隻要有病人,就必須全套檢查必須做,因為她怕了。醫生不是萬能的,但是當有人患病,除了一些簡單的疾病能夠立竿見影,很快就好以外,絕大多數的病都需要治療很久,還不一定能夠痊愈。這個時候,我們自己會感到很無助。
記得有一部電視劇《醫者仁心》,我沒看,但是對劇情有所了解;對於一部電視劇來說,它所要反映的問題無非要和現實相結合,其中我覺得有些是事實,有些則編劇的事;其實我周圍很多人都遇到過好醫生。醫生不是什麽病都能治好的。欣賞劇中鍾立行這樣的醫生,他是全社會對這一職業形象的理想設定,當個醫生真的不容易,尤其是患者認為的好醫生那更是難上加難。
自古以來,醫者就被稱為“懸壺濟世”之人。因此,眾多的醫者都把“濟世救人”作為自己的行醫準則。但是現在,不可否認,在利益的驅使下,有些醫生早已忘記了這個準則,把病人的利益拋在了腦後,他們的行醫看病的目的隻有一個:錢!為了能多掙錢,他們可以把醫德放棄;為了錢,他們可以把法律置於一旁;為了錢,他們甚至可以草菅人命!這些種種發生在醫生身上的醜惡現象,即使很少,但是讓許許多多的患者大為失望,不隻是患者失望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
我在學醫之時,在教材《醫古文》的這個課上有一篇孫思邈的文章:《大醫精誠》。《大醫精誠》出自於唐朝大醫學家孫思邈的《備及千金要方》,是一部中醫學經典典籍,是論述醫德的重要文獻,古往今來為習醫者必讀。被譽為“東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大醫精誠》論述了有關醫德的兩個問題:第一是精,亦即要求醫者要有精湛的醫術,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習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第二是誠,亦即要求醫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養,以“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策發“大慈惻隱之心”,進而發願立誓“普救含靈之苦”,且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譽”、“恃己所長,經略財物”。
我相信大多數醫生還是有足夠的醫德。至於吹捧醫院,那畢竟是文學作品,在現實中絕大多數醫生是好的,治好的病人畢竟是多數,醫生是人,不是神!《醫者仁心》以心外科為醫院的代表點和故事的切入點,顯示“心”的重要性,無論誰的心髒得了病,都有可能走向同一個結局,那就是死亡,如果醫生沒有人心(仁心),那麽不知道有多少人死於非命。所以,病人對醫生的期望值不要過高,每一個有責任感的醫生都會盡其所能,竭盡全力的救治他的病人,因為醫生有醫生的職業道德和人格底線。但是目前有些人利用醫患之間的關係進行做文章,讓一部分人專了空子,致使出現了醫患關係緊張。讓醫生覺得從事這個職業時時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2011年43歲的徐文是北京同仁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2011年9月15日16時,凶手連砍十多刀,徐文的左肱二頭肌被砍,右前臂骨折,左下肢及前額正中都被砍傷。曆經9個多小時手術,直至9月16日淩晨2時才脫離生命危險。據媒體披露,砍傷徐醫生的是北京人王寶洺。5年前,他因喉疾到北京同仁醫院就診,接受了激光手術治療,但他自稱未能治愈,反而愈發嚴重。我們不去探究凶手砍人的具體原因和動機,但是“血濺白衣”的悲劇本不該再現!
再比如2010年的“縫肛門”事件。梳理事件的來龍去脈,綜合一些權威意見,基本可以斷定:“縫肛門”事件是條假新聞;2012年2月距離事發的2010年7月,一年半的時間過去了,在央視《新聞調查》的回訪中,盡管當事雙方仍各執己見,兩家的官司也還在進行中,但僅從目前各方的現狀來講,這是一出沒有勝利者,隻有受害者的悲劇。應該說,“縫肛門”能成為一條轟動性新聞,除了當事人的誤解之外,媒體的選擇性報道功不可沒。還有離我們最近的“溫嶺殺醫案”,可想而知,醫患的矛盾已經對立到了什麽份上了!這樣的一種關係在我那時學醫時沒有想到的。
醫生和患者一樣需要法律的保護。醫生是生命的守護神,尊重醫生就是保護自己的生命。麵對醫生的被暴力侵犯,患者和整個社會都應該和醫生站在一起。醫患關係出現嚴重問題的畢竟是極少數,如果發生問題就訴諸暴力,醫生也許就應該穿著防彈衣、戴著鋼盔上班,每個進入醫院的人都會被安檢以防非法刀具攜入;如果質疑醫生的一切診斷和治療檢查措施,我們更需要強調思考和理性的作用。如果醫生連人身安全都無法得到保障,治病救人無從談起,和諧也將無從談起。
從最近幾十年來看,現在的醫生越來越注意保護自己,有時也是不得已而為之。醫學本來就很複雜,醫學發展到現在,可謂是日新月異;但是現代醫學還是有局限的,而且也在不斷發展中;許多的醫療難題並不是能在臨床中能解決的,對醫生的過高要求,使得醫生不得不過度的檢查,治不好不能把責任完全推給醫生,而且誰都有犯錯誤的可能;說到這也許有些人不同意這樣的看法。有時自己的病人沒有好,我們自己說真的也很內疚,能理解病人及家屬的心情,但是理解萬歲,要相信醫生不會故意害病人。換位思考很重要。如果一味的這樣惡化醫患關係,吃虧的終將是廣大的患者。
其實現在的社會很浮躁、偏激,有時加上輿論的誤導,也許隻有極少數人會獲利,但最終吃虧的是病人,你一定要相信這一點。也許真的有一天,病人找不到醫生給自己看病了,醫生也再不敢看病了……
在如今,做一名醫生外人看來很光鮮,其實有時看來這是一個很不好的職業!待遇不高,卻高風險,一旦出醫療差錯(但這種差錯有時憑現有的技術和製度難以確認是哪方麵的原因,隻能認倒黴)但對於一個醫生的從醫過程來說是致命的!殘缺的醫療體製,腐敗的醫療環境,利欲熏心的醫療市場,極度緊張的醫患矛盾等等就是現在的環境!想在這樣一個環境下生存並且保持著一個平常心真的很難!國家的醫療體製必須將大力改革。醫患關係的緊張程度已經到了無法控製的階段,如果處理不好,整個醫療環境將會處於一種極端不和諧的發展方向,最終會上演一幕幕慘絕人寰的悲劇!!
所以說現在的醫患問題很難解決,也必須解決,就看醫改了。
我做醫生已經近十六年了,還是個年輕的醫生,在診療過程中也同樣遇到許許多多的事,有時也無奈,有時彷徨;但是我明白做醫生如同做人,其實我碰到的每件事、每個人,都能讓我從中學習、積累。我知道作為一名醫生要終身學習,向老師、同事、護士、病人學習。聰明可以與生俱來,但是智慧需要學習來獲取。
美國有一本《生活之道》,作者是威廉·奧斯勒,他離開我們已經90多年了,直到現在美國大學生仍把這本書當做必讀書。這本書對美國的臨床醫學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有一句是這樣說的:“行醫是藝術而非交易,是一種使命而非行業,在這個使命當中用心要如同用腦”。
隻願每個醫生都秉承“大醫精誠之心”,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
最後結尾,還是引用孫思邈的話吧:“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誌,無欲無求,先發大慈側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
(文中的觀點隻是我個人的一些觀點和經曆,如有不恰當或錯誤之處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