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启蒙,有时候也不全是自然主义的,存在着一种“爱的学习”。说白了,就是要跟着电影、歌曲里面那些爱的感觉走。
十多年前,大街小巷被陈奕迅的“十年”轰炸之后,就开始注意那个写歌词的林夕,就开始找他写的各种各样的歌词来看。两年前,朋友把林夕的《原来你非不快乐》借我看,一度迅速跃升个人读书榜的榜首。
其实,不是林夕的书看了真的觉得很快乐,终究还是因为受了“十年”那样的歌词所迷惑。言外之意,林夕的书,在感觉上还是没有歌词写得好——要么是他还有更好看的书我没看到,要么就是他的歌词先入为主,形成了我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
这本《原来你非不快乐》,怎么说呢,也还是有许多让人快乐之处。看来他说的一点不假,“原来你非不快乐,得你一人未发觉”。看完了之后,心里也沉淀了一些阅读的快乐。
写歌词,林夕是高手,他的歌词又被一个一个流行歌坛的顶尖高手演绎,林夕自然已经不是什么纯粹的“音乐文学”领域的人物,而是娱乐界的一员。但是,他的书却包含了许多的内容,甚至是时事政治。
相比林夕的歌词,他的书实在打折扣。那么,只好沉浸在他歌词的调调里,看他的书,也许,这样的方式,也许会缩小了林夕写作的格局,不过,也别怪咱这个读者,你本歌词人,对你歌词矢志不渝的关注,也算是对你忠贞不二了。
《原来你非不快乐》算是个文集,收录的文章都挺短,虽然分成了不同的部分,文与文之间基本没有什么连贯,大多数是作者日常所思,他想到哪,就写到了哪,咱也只好因此读到哪,与他一起在文字里游荡吧。
那些文章的名字算不上“标题党”,可每篇的题目都很讲究,写歌词出身的他这个方面应该最拿手。比如:
独恨当时已下山
这不是我的眼耳鼻舌身意
车会驶进站台
挑拨别人自卑的过客
如果东京不快乐
当我不知道你摔了一跤的遗憾
一件睡衣的污垢
温馨的小人
我们都是傻孩子
感觉写得好的文章,还是他对自己歌词的反思。他说,自己害怕“美化了伤感”,“又觉得让人落泪,可得到发泄,但愿也不算是作孽、遗害人间。”对于悲伤,“不把它写得透彻见血见肉见骨,不把‘苦’解剖,也难以找到解药……”。
是啊,“美化伤感”、“解剖苦难”看起来有点消极,他的解释却是,“如果多难能兴邦,多了解苦,查找苦的成因,大抵也能兴建乐的心灵国度。”一转念,就具有了正面的、积极的效果。这人真会自我拔高,也很巧妙。
林夕的这本书,里面的文字比较耐看的还是那些字词的碎片,说不上什么具体的意思,看着看着就有了那么点意思。比如,“回忆道具”、“这不是哀悼,而是灭哀之道。”等等。
当然,林夕的文字里面还有许多的思想,他的思想没有通过浓缩的术语和概念去表述,或许他本来也不愿意创造,随附着所说的事情,自然而然淌出来了。
在《为幸福着想》的短文里,他说,“……我只能来说真正爱上一个人是不由自主的,在爱面前没有人有权拒绝,说我决定爱或不爱,来的时候措手不及,去的时候没有原因,一切相处不来之类都只是借口,……”
林夕把爱归结为“火花”,倘若为幸福着想,别接触太多轰轰烈烈的歌与戏,因为,“我们都是先看了爱情电影听饱了情歌,才再亲身知道爱。”就是说,爱的启蒙,有时候也不全是自然主义的,存在着一种“爱的学习”。说白了,就是要跟着电影、歌曲里面那些爱的感觉走。
听过了林夕的歌,又看了他的书。他的歌词,就像他的名字,竖着连起来正好是个“梦”。突然想到,“歌”字分开是“哥”和“欠”,是不是可以说,林夕写的词,是这哥儿们欠咱们的呢?一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