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朋友圈里看到对微博里一篇文章《逼孩子学习和放任孩子 哪个更残酷》的一段评论:面对现在扑面而来,随手可得的亲子教育资讯,作为父母需要慎思明辨,学会独立思考,成为智慧的父母。我真的很赞同这种想法和做法。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女孩小时候上学时父母逼她学习,后在妈妈给她下跪,“求求你,你好好学吧,考个好大学。”后来她填志愿,不顾家人的反对,填了个离家很远的大学,离开了不想待的家。每每想起过往的经历,都让她耿耿于怀。发誓不再见父母。有的孩子确实是情感上高需求的孩子,在情感上屡屡得不到满足,慢慢就会跟家人切断纽带。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能左右孩子的意志,控制孩子的生活,在孩子面前大刀阔斧的实现自己的想法,但一旦孩子的翅膀变硬,飞往哪里,能飞多高,或许父母只有张望和遐想,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想法,但最后却失去了与子女应有的连接,让好好做成年人的父母和孩子好好做老人的子女的愿望落空。
《摔跤吧,爸爸》热播之后,一大波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扑面而来,其中有一篇文章是让读者投票:在中国,孩子到底是否应该完成父母当年的梦想?1孩子应该完成父母的梦想;2孩子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本身就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让家长进入误区。逼迫孩子是发现孩子天赋之后父母所做的努力。任何事实脱离背景都无法立足。爸爸之所以逼迫女儿是因为他发现了女儿身上的摔跤天赋,如果不是这一发现,孩子也只会在高压之下叛逆成性,挫败而归。逼迫的前提是在于发现天赋,在没有发现之前的逼迫只会让孩过早的厌倦学业,父母的做法最终一场徒劳,与初衷背道而驰。
孩子应该如何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是否有独立的精神和意志。
正因为孩子小,所以可塑性强,孩子的身躯里可以随意住进任何人,可以住他自己,也可以住进父母,还可以住进他人,正因为如此,父母才更应该谨慎有加,好好保护好孩子这座灵魂的圣殿,在父母的有效期内帮助孩子一点点的做自己,建造属于孩子的高楼大厦,为的是让他成人之后,他的灵魂能够随时进入自己的殿堂,安心,释怀,在他做自己的时候能够自如自在的做自己。而不是在小的时候就开始慢慢实现父母的愿望,成年之后丢失了自己,成为身心不一的人,只有发达的大脑和匮乏的内心,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心菜”。家长的一路追逐,一路焦虑,让一个家庭成为功利教育的牺牲品只是时间问题。
一对焦虑的父母必然会有一个惶惶不安的孩子。我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焦虑过,正因为如此,才决定记录下孩子的点点滴滴,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自己成长,帮助孩子认识自己。
我是小莉的粉丝,看了她写跟尹建莉老师聊天说起自己有两个孩子怕精力跟不上,尹老师出招:要知道,太多的孩子还没起跑,就被家长自己的“焦虑”绊住了,他们看上去在使劲,其实是在“毁”孩子,咱不毁不就胜出了吗?看完不禁笑了,这也算是出奇制胜的法宝吧,但也是每个有理性的父母所做的选择吧——以平和的心态培养孩子每个阶段应该有的品质和能力才是以后真正能够立足的根本。在优质教育资源不公平的环境里,一味的抱怨这种不公平或者依靠外在的资源来帮助孩子,而忽略孩子自身力量的成长,只能是本末倒置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