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文-第十九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耘心解读:
紧承上一章节,更加具体地阐述自周公以孝作礼之后,礼的具体内容。
如果说孝只是道,只是思想,是形而上,那么礼,就是具体的制度,是可操作的规则,是形而下。
正是武王、周公,把孝礼仪化、规则化、制度化,使孝升华成为一种具体的动作行为准则,大大地发展了孝,故此孔子感叹:武王、周公应当是“达孝”了吧。
接着更进一步阐述孝的标准: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论语》更强调:“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儒家特别地强调,子对父志的继承与发展。
在那个时代,子承父志,子承父业,一定有着非凡的社会意义:
一是父母先辈是每一个人的生命之源,接纳认同父母先辈,其实就是接纳自己的存在,认可、赞颂生养自己的父母,也就是认可、肯定现实的自己。人能够安心于当下,有尊严地活着,其中非常关键的因素是,认可、接纳自己的父亲母亲;如果一个人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的父亲或母亲,是一个不被社会、集体接纳的人,那么这个孩子将会产生极其强烈的自我否定感,同时他也极有可能活在社会集体的排斥中。因此,于情于理于德于法于文化于政治,我们必须传承。
二是自己在集体中的存在价值常常源于自己家族先辈的地位与所从事的不可替代的分工。在那个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相对匮乏的时代,人们因为分工合作而产生了各种社会必须的技能,或者拥有战功等,而使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拥有了自己的存在价值,进而确保其子孙后代的延续发展。我们从一些姓氏的来源便可推知,如“张”姓,其先人最早应是做弓箭的,其子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做弓箭而拥有一定的地位与存在的价值。张姓的后代子孙必然地要继续祖辈父辈之志业,才能更好地生存,必然要感念先辈的恩德,才有家族的延续;比如“周”姓,其始祖为周文王,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及周朝遗民以周为氏。再如“钱”姓,其先人最早掌管西周钱府,故以钱为姓。这些姓氏,基本上都含着一个共同的思想:因为有了先辈的基业,才有了我辈子孙的发展,所以我们后代子孙要感念其恩德。
三是子承父志父业,更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稳固,社会秩序的稳定。孝与礼的大力推行,使家有序,使社会更有序,使人人各得其位,各得其职,各安其分。
当今社会毕竟分工更为明细,行行皆可立身,虽然不可能再强调子承父志父业,但每一上行业也必须有后继者来发展,即是为了社会正常运行,也是为了使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唯有如此,社会才会稳定。
而行孝礼的最直接方法除了子承父志父业外,便是祭:
祭,首先就是常念先辈之事,即“述人之事”。简单地说,就是讲述先辈们的功德、事迹,对先人歌功颂德,以抑恶扬善。
其仪式是:
一、每逢春秋时节,修缮祠堂宗庙,陈列先辈遗物及先辈喜好的衣食。以此表达对先辈的追思与礼敬,现在都称为“供”。这大概就是纪念馆的源起吧。
二、“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排放好祖先的牌位,把始祖之位摆放正中,然后是左昭右穆,第二、四、六、八世之祖,以此类推为昭;第三、五、七、九世之祖,以此类推为穆。人们按照这样尊卑先后的次第顺序,对先人进行祭拜,供奉。
三、“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官爵高低排列,用以区别贵贱。如现在的领导会议的坐位安排。
四、“序事,所以辨贤也”;进献祭品的人按照在祭祀中担任职事主次来排列,用以区别才能的高低。如现在的中上层领导工作汇报会议的顺序。
五、“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在行祭祀之礼的过程中,先由地位卑下的人饮酒,以表示对他们的恩惠。如现在全体职工大聚餐时,领导会特别向最基层员工敬酒。
六、燕毛,所以序齿也。在宴会上,按照头发的颜色就坐,从而使老少长幼秩序井然。如中央新年团拜会上,把年龄最大的排前面。
其实,以上的这些规矩,只要稍加留心,在我们当今的现实生活中仍然常见,我们现在的社会,一直都是一个讲究尊卑、长幼等等秩序的社会。这就是中国礼仪的起源。
总之,“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真正的孝道就是要继承先人的事业,践行先人传下来的礼仪,演奏先人传下来的音乐,尊敬先人所尊敬的,爱护先人所亲爱的,还有侍奉死者就如同侍奉生者一样,这就是孝的最高境界。
所以,孝,与以孝为缘起的礼,尤其是祭礼,成了整个中华文明的最基本要素。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古时举行郊祭礼和社祭礼,用来祭祀天神和地神。正如北京之天坛、地坛,祭天地,希望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生存之本。
“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宗庙的礼仪,是用来祭祀祖先的。
“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懂得了郊祭礼和社祭礼,通晓天子宗庙的重大禘祭和一般秋季的尝祭,那么治理国家,就像把自己手掌上的东西指给别人看那样容易了。
做为治国者,为天下百姓活出一个孝、礼的典范,天下还有什么难治的呢?
社会秩序,一切以家之孝、礼为根基,家、国、天下,便以此理念深深地融合在一起,支撑了中华民族数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