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位富有的老华侨,归国后想资助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于是,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他找到了一些有受捐需求的孩子的联系方式与地址,每人寄去一本书一些笔,并随书标注了自己的电话号码、联系地址以及邮箱等信息。
老华侨的家人和朋友十分不理解老人的做法:为什么送一本书还要留下联系方式?在不解与质疑声中,老人像是焦急地等待着什么,或是守在电话旁、或是每天几次去看门口的信报箱、或是上网打开自己的邮箱。
直到一天,终于有一位收到书的孩子给老人寄来祝贺节日的卡片(也是唯一与老人联系的孩子),老人高兴极了,当天就给这个孩子汇出了第一笔可观的助学资金,同时毅然放弃了对那些没有反馈消息的学生的资助。
这时家人才明白,老人是在用他特有的方式诠释“不懂得感恩的人不值得资助”的道理。
在中国,自古就有知恩不包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也是一个人的起码修养。
孩子生命的美好来自于感恩。让孩子学会感恩——感谢所有人的关怀,感谢所有的智慧和知识,感谢大自然的馈赠……孩子的生命会因为感恩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会免去许多烦恼和磕磕碰碰。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会更珍惜自己的生活,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
有些孩子对于各种“恩赐”,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对于这样的孩子,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父母对于孩子的严加控制,让孩子认为父母的付出是一种枷锁;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放纵溺爱,让孩子成为家里的“小皇帝” 孩子认为父母就应该为我付出一切。其实,不让孩子品尝饥饿,他们就不知道食物的价值;不让孩子们品尝寒冷,他们就不知道温暖可贵;不让孩子品尝挫败,他们就不知道成功的艰难。避免告诉孩子“为了你,爸爸妈妈的一切付出都是应该的。”曾经有一次上课,让孩子们用“百依百顺”来造句,一个孩子就说:“在家里,爸爸妈妈对我百依百顺。”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尽自己的一份力,而不是只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
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呢?
故事熏陶话感恩。孩子们年龄还小,对感恩的概念不是很理解,孩子很难接受大道理。父母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感恩故事,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知道感恩。孩子易于接受,又不显得刻意。
言传身教知感恩。父母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小事做起,家人之间常用“谢谢”“感谢”等。父母经常带着孩子去看望自己的父母。此外,父母也要提醒孩子及时表达感谢。在这这种氛围中,孩子耳濡目染,会逐渐接受这种基本礼仪,也学会向身边的人表达感谢,将感恩内化于人格之中。当然,感恩不仅仅止于“谢谢”,还要引导孩子将自己的感恩之情,内化为行动,通过行动回馈他人。
鼓励孩子的报恩行为。对于孩子主动关心长辈,热心帮助同学,对他人表达感谢、赠送卡片等行为,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
最后,要引导孩子学会施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