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故事是这样的:
当菲菲玩得正高兴时……
“该我玩了”,她的姐姐一把抓住了大猩猩。
“不行!”菲菲说。
“行,”妈妈说,“菲菲,是该她玩了。”
姐姐用力夺走了大猩猩……
菲菲跌倒在卡车上。
哼!这下菲菲可气极了!
她踢打,她尖叫,她想把所有的东西都砸掉。
她发出火红、火红的咆哮。
菲菲是一座就要爆发的火山。
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
砰!她跑出了门!
她跑啊,跑啊,一直跑到再也跑不动了。
然后,她哭了一会儿。
她看看石头,看看大树,又看看羊齿草。她听见了鸟叫。
菲菲来到了老榉树下。她爬了上去。
她感觉到微风轻吹着头发,她看着流水和浪花。
这个广大的世界安慰了她。
菲菲觉得好多了,她爬下树……
往家里走……
“我回来了!”
屋子里暖暖的,香香的。看见菲菲回来,每个人都很高兴。
一家人又在一起了。
而且,菲菲也不再生气了。
故事的起因很简单,类似的场景不止一次出现在家里或是小朋友交往的任何一个场所。愤怒、生气,是我们每个人,包括孩子都必须要面对的情绪。这本书没有任何说教,只是把菲菲从玩得很开心,到生气,到非常生气,到沮丧、悲伤,到恢复平静,又感受家庭的温暖的这样一个过程,描述了出来,仅此而已。
图
小儿子非常喜欢这本书,每次打开这本书,都会仔细地看图,我也陪他静静地看。
这个绘本的特色,是将情绪状态以直观的画面形式呈现,作为主角的孩子是整个情绪处理的主控者。我们以往看到的处理方式,大多都是以大人所积累的经验与智慧为基础,在叙述中对孩子进行教诲。这本书却有明显的不同。
先看封面,它是具有震憾效果的视觉图像——菲菲的面部特写。菲菲喷张的鼻孔、蓝色的眼睛仿佛深不见底的湖水;以黄棕两色交错直泻而下的发帘、直翘的辫子、衬托在火红色的背景之上,满满的怒气让读者一目了然。
往后翻,跨页的红色倾斜条纹将宁静引入不安与危机,大猩猩用醒目的金黄色锯齿状勾勒,突显它是整个纷争的焦点。浓郁的红色与紫色不留空间地交缠融合,重叠着愤怒的情绪及想象,而锯齿形的线条更激荡着情绪的波涛与颤栗。
继续看,全书第一次出现跨页的地方,是菲菲气极的面部特写,火红的背景衬托着菲菲湛蓝的眼睛,菲菲不可抑制的怒气在巧妙的色彩对比之下表达的异常充分具体。
接下来,菲菲生气踢打时,比她大的多的红色身影也在夸张地扭动,使她踢打的效应扩大了几倍。“她踢打,她尖叫,她想把所有的东西都砸掉。”情绪导致行为,这在动物或儿童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在生气的时候,血液会流到手部,以方便抓起武器或攻击敌人,同时心率加快,肾上腺素激增,为强有力的行为提供充沛的能量驱动。不仅是孩子,我们在生气的时候,会摔东西,扔东西,甚至动手打人,这是身体的自然反应。
作者把菲菲怒吼时喷出的火红的“咆哮”描绘成喷发的火焰和岩浆,将周围的一切都抛到空中。“菲菲是一座就要爆发的火山。”图文并茂,这一页让孩子对情绪有了一个更加清晰地认识,情绪有自己的声音,有自己的样子。
你是什么情绪,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之后,菲菲也愤然跑出家门。进入自然的空间,菲菲的身影显得娇小而孤单,然而她的怒气却将周围的景物全都变成具有强烈视觉刺激的对比颜色。当菲菲生气的时候,这个世界仿佛只有菲菲一个人,菲菲从家里跑了出去,外面的世界和菲菲一样,也是火红火红的,大树、小花、小草也和菲菲一样,垂头丧气。
暗绿色及棕色为主体的树林,表现出菲菲在盛怒后的宣泄、心情上的困境和随即而来的悲伤。别人在做什么我们根本无法关注,我们的内心就是全世界。我们有没有过类似的体会,当我们生气的时候,看到外面的世界怎么哪里都不顺眼,处处跟自己作对。
走着走着,菲菲的情绪在变化,她看到的世界也在变化,菲菲爬上了一棵大榉树,这个广大的世界安慰了她。紧接着大块出现的白色,表达出菲菲情绪上承受的压力。菲菲面对着大海的那一幕:蓝色、平静、柔和、开阔……菲菲的心平静了下来,这时候,橙红色的轮廓线让菲菲在这样清凉惬意的背景中显得闪闪发亮,可爱动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广阔世界的一部分,菲菲和这个世界建立了链接,找回了那熟悉的安全感和内心归属。
在菲菲回家的路上,平静安详的绿色围绕着她。微笑着的菲菲走在充满大自然生机的树林里,她看到了远处的家是温馨的红色,此时,是那么的温暖明亮,令人向往,就如同菲菲此刻的心情。
最后,又回到灿烂温暖的金黄色的家,“一家人又在一起了。”菲菲呈现出她该有的比例,不是过于强烈的占据整个画面,也不是过于悲伤的成为一个小角落。就如同我们和孩子在家中的地位,没有哪一个要独占一个家,没有哪一个要成为一个小配角,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该有的位置,比例适中,这个家,这个世界才是平衡的,才是健康的。
此刻,小动物们都发出了声音,在菲菲生气的时候,小动物们也是没有声音的,是真的没有,还是菲菲只沉浸在自己的悲伤和愤怒中,无法感受到外面的世界?
由此想到,当孩子愤怒、生气的时候,还在一个劲讲道理的我们,孩子能听进去吗?又或者,我们只是让孩子的情绪不断升级。
菲菲回到家,妈妈给了一个大大的拥抱,只有在这个地方,妈妈和爸爸才出现,没有任何批评,没有任何评价,就是欢迎回家。家里充满了温暖和安全的气息,这就是家的味道。
思
看到它
关于生气,关于愤怒,我们有丰富的词汇来描述它:勃然大怒、咬牙切齿、火冒三丈、愤愤不平、七窍生烟、怒发冲冠、怒火中烧、气急败坏、 大发雷霆、恼羞成怒、怒发冲冠、怒气冲冲、怒不可遏……
是不是这样的画面就在眼前呢!每个人都有生气的权利;生气的时候,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大家都是一样的!但现实中,很多人无法接纳愤怒、生气的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有的人会因怨生闷气,有的人会炸毛暴跳如雷。
当孩子生气、发脾气时,我们会告诉孩子,发脾气是不好的;当我们烦心对孩子发脾气,“以暴制暴”后,我们又会充满愧疚和自责,搞得家长和孩子都身心疲惫。
回到这本书,看看它的创作背景:“小时候,每当我气极了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像是世界的中心点,是座一触即发的火山。那种想要爆发、即将爆发、又怕爆发的状态,是一种很可怕的感觉!”作者莫莉·卞在回忆自己童年经验时这么说。基于这样的回忆,她创作出《菲菲生气了——非常、非常的生气》,直指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难学习的一课:如何控制及处理情绪。
拥抱它
愤怒,生气有它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不生气,不用一种强烈的方式来表达,别人怎么能看得见我们呢,就如同在家里,家长如果忽略了孩子的存在,愤怒不过是在争取公平待遇的机会。
孩子爱发火,那是真的有火啊,也许是无法忍受生活的不如意,也许是无法令自己满意,愤怒时不时地要出来一下的。
关于宣泄情绪地做法,我觉得这是这本书最闪光的地方。
菲菲生气出门后,坐在大树上看海,“这个广大的世界安慰了她”。作者可以设计让菲菲遇到大灰狼,碰上坏人……然后被迫地、恐惧地回到自己的家。我们的传统教育通常是这样的,不听父母的话会遇见大灰狼,遇见坏人,但是作者没有这样处理,那样做带给孩子的心理暗示是负面的:对于孩子来说,当他们生气的时候是不是连宣泄都不可以呢?
作者不仅给了我们一片充满生机的森林,还给了一个更大更充满爱意的空间,人类心中最包容、最亲切、最富有诗意的大海。这本书是在用一种恬静的手法告诉孩子们一个朴素的道理——生气、愤怒都是正常的情绪,但换个角度和环境,就可能改变你的看法和心情。没有父母单纯的说教,就是简单的叙事加上令人信服的画面,这一切都那么温暖,那么流畅自然。
在书的最后这样写到:“仅把此书献给:所有曾经不止一次发脾气的孩子们,还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和朋友们。”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被温暖到了,原来发脾气也是可以的,无数次发脾气也是可以的,发完脾气,家依然是温暖的,爸爸妈妈依然会张开怀抱迎接你。我们每个人都一样。
在家庭中,我们都会有生气、愤怒的时候,我在给小儿子讲这本书时,读完他会安静地靠在我怀里,然后紧紧地拥抱我。这是阅读的力量,我们在深入阅读时,总会不经意间感同身受。感谢这份生气与愤怒,让我和孩子一起看到它,拥抱它。
现在,读完一个故事,我都会闭上喋喋不休的嘴巴,“好了,宝贝,故事结束了”。父母要做的只是跟孩子共读一段经历,一个过程,一个有趣的生活片段,不带我们的是非观和道德,只是领着他去感受这个奇妙、广阔、多元的世界,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