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个人认为此句对李白的评价实为惊艳。
李白本是仙人,掉落人间以后不得已在儒家道德体系束缚的世俗中挣扎,他想要保持独立精神,于是这种矛盾就始终存在。李白一生都在向前,从来没有过妥协,永不放弃,得而复失的剧情一直在李白的身上发生。对于李白自身来说,诗歌并不是我们所单纯认为的学问上的琢磨,又或是其他,那仅仅是他自身情绪的宣泄,和他在这人间寻求解脱的酒是一样的功效。兴致只要来了,一气呵成,便是千古文章。
有时候会想,倘若大唐没有李白,这样的豪气和浪漫能否达到当时或者我们后人所要求的地步,观众始终是严苛的,没有他,后人是无法想到前人的思想境界竟然能如此的高远。是否人们评价更多的愿意用这种方法,假设他不存在,会是怎样的图景。没有李白这样的损失实在是太大。对于李白自身来说,才华与生俱来。对于我们这种旁观者来说,他的才华是他灵魂栖息的所在,同时也是束缚他一生的枷锁。这样与世俗的矛盾无法化解:李白这种豪气以及浪漫充斥其中的诗歌需要怎样的心灵来驾驭,或者说不是无拘无束的洒脱怎能达到这样的高度,同时李白是很想在官场有所作为的,当然当时直接跃升为翰林学士的确是风光无限的。在当时,如果想要在仕途有所作为,免不得说出趋炎附势的违心的话,倘若李白如此摧眉折腰事权贵,他的诗歌必然会离他而去,同样后人也会看不起他。所以谁,作诗的天赋没能给那个时代之下的李白带来他想要的一部分东西,当然谁也不好说李白对这些问题究竟是有着怎样的看法。
我们后人也仅仅只是对此推测以及表现自己的一些浅薄看法。除了璀璨的诗歌以外,李白的一生其他的方面光彩确实不够夺目,不得不说,这对于李白来说,实在是一种悲哀,客观来说李白的性格来说也是必然的。
像李白这样的人物已经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虽是短暂,谁也不能否认这个历史维度中他的夺目光彩。
杜甫
在原则与选择之间徘徊,
在困顿和迷惑中坚守,
在理想和现实中抉择。
一盏灯 照亮历史
前半生狂放不羁
后半生忧国忧民。
信仰一以贯之,
个人,国家,民生。
越是困顿,信仰更应该被仰望
无论自身如何,君,国仍是关键
有句皆忧国,每饭不忘君。
忠君而又更怜民,更爱的是百姓
致君尧舜上,再使民俗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