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前两天都报了白天的活动,早出晚归,睡眠严重不足,于是昨天白天毅然补觉,睡到下午才起……天都黑了,也就没有任何白天活动,晚上直接出发,沿着前一天的极光团路线去追光。
原本,有了前一夜的尽兴,昨晚我已经有了种无所谓的满足感,但却万没有想到前夜依然只是开胃菜,相比昨夜所见显得不值一提。
在昨夜的最后一个湖畔所见到的极光,我想大概才真是我永远也无法忘怀的一幕——昨天追光团并没有到过那里,我们开到那里时已经是凌晨一点多了,按常理极光应该已经差不多淡了,这也是追光团返程的时间。可昨夜极光却仿佛要尽情展现自己的绚烂一般,一直挥洒到了三点,我们离去时,仍未消散。虽然那时视觉效果是见消,但它经常是这样,在这几束渐渐退场,你以为要结束之时,却又很快形成了新的几束。好像之前那几束只是舞台上一曲节目的暂时落幕,很快便登场新的节目;而并非全剧的终结。于是我们也不知道,在我们离开后,是否又聚拢出了新的极光。
前一夜我还在竭尽所能地描述,能够静静地欣赏,随缘拍照。我到昨夜才发现,虽然我看似的“佛系心态”都骗过了自己,却骗不过潜意识,我的心理阈值依然够高,只有越过了它,我的心情才从“欣赏”进入到了“震撼”,已然是失语,并且强烈地渴望着永久留下这一幕——即便是知道,在一视同仁的镜头里,这样的震撼看上去依然同昨天的效果差不多罢了。可我还是自私地想留下它,想留下它在我眼中最绚烂的一刻。
如果说前夜的极光我用“散落”“盘旋”来形容,那么昨夜的便是豪情万丈的“挥洒”,大半个天空都是这一掷万丈的绸带,头顶的上下几条光带在极宽极长时甚至融成了一片,从左侧的天空中挥洒而出,弯曲之后挥向另一侧的天际,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这才更符合“银河”的定义,一条横亘夜空的宽阔天河。然而这有质感的绸缎也像是登天之路,顺着它就可以踏上天空。
极光初起之时便是前夜所见的“星坠”效果——莫名感觉同“鲸落”对应,而且相当适合它。一排排的分明就是一颗颗坠落的星星划出的尾迹,而我们是在看着这下坠的慢镜头。待它强烈了,便会如幕布,如绸缎,然后看出明显的绿色和光亮感,同时给人以凝实和虚幻感,以及——我从未奢望还能看到的,舞动!
姐姐用的词是“流动”,而我更偏向用“波动”——能够这样动起来的极光,主体基本是凝实的绿色,非常宽广,然而边缘仍是虚幻,好像经过相机的虚化或者模糊处理。那种感觉就是,清晰地看到了物理里的“波动”,整条极光带就是一个柔软的曲面,波动从这一头传递到那一头,曲面随之而扭动,清晰地反映出正在传递的波峰波谷,边缘虚幻的颗粒正快速离散、聚合。但就极光带整体而言,波动的速度不快,只是时间短暂而已。可能因为若要肉眼能看到波动,极光必须足够强,亮度足够高……
初起的极光是慢镜头的“星坠”,舞动的极光是慢镜头的“波动传递”——真真就是物理课上作为经典引入的,抖了一下的绳子,慢镜头处理后可以看到的波动,别无二致——大概极光就是慢镜头的时光吧[em]e400824[/em]看着它波动的时候,我真的觉得那是前往高维空间的通道?
不强烈的波动看起来没有如此明显的“物理”感,极光带的下部并不是很凝实,看起来像是一道道垂下的流苏,而波动就像是一阵风拂过了那门楣上的流苏,带来起伏感。又或者宽度比较大,比起流苏更像是门帘,那便是被拨动的门帘了。而在先前的湖上我所第一次见到的舞动,我的感觉是——琴弦。那些细密的“星坠”轨迹就是一根根琴弦,在空中被一双无形的手拨动着,奏出我们无从感受的无声之乐。
秋来星辰熠,野旷银河低,夜空壮美瑰丽。是谁昂首凝眸仰望深邃宇宙,是谁本想温柔擦亮黑暗眼眸。——一个标牌树立在冰湖之畔,指向黑暗夜空中的繁星,而一侧还有极富极地感的极光垂落,交织、变幻。我真是太容易被这种场景戳中了,这种地球蛮荒角落、世界尽头般的孤独与绝美并存的镜头感。这世间到底还有多少美景等待着让人震撼,这自然到底还可以有多绚烂……
昨夜主要是帮展哥拍车,临时赶鸭子上架兼职灯光师的我就忙着听指令然后开关车门,利用车内灯来制造灯光效果;然后在展哥用手电晃过之后还要将车前灯迅速打开后关闭。我曾因此而担忧是不是错过了外面的极光,然而昨夜的极光确是异常的“大方”,即便此消彼长,也是大开大合的此消彼长,一浪高过一浪,后出现的极光丝毫不比先前的极光弱,甚至会更强,只是形态和位置会移动,从整体上来看,又像是随意挥洒的画笔,擦去这一幅,很快又挥出下一幅,既是动态的光影秀,也是不断变动的印象画。
不过昨晚倒是出现了一个很诡异的现象——原本我以为相机是肉眼的加强版,于是当头顶的光束绿得格外深,亮度极高时,我撺掇展哥把相机对着头顶,然而拍下来的效果却很是普通,甚至只有绿色而已,都没有出现红色。
谢谢你,让我在这世界的角落见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