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打开这本书是极其偶然的 ,随着阅读的推进却解释了许多内心的困惑 ,完成了一次自我的疗愈
我会时常像蛤蟆先生一样 ,突然陷入一种抑郁状态 整个人都不太好
那是一种无由来的悲伤情绪 ,脑袋里常常会出现悲哀、 病态的念头 。如果给自己的情绪打分: 一到十个刻度值, 我就如蛤蟆先生一样 ,处于1到2 ,那个极度抑郁的状态, 失眠 、半夜梦醒 、整个人无所事事 、却又无能为力 ,即使突然某些时候感觉一切似乎都好起来可以真正做点什么 ,振作起来的时候 ,兴致又突然跌落 ,跌入悲伤的情绪里头。不好的往事涌上心头,自我价值的否认,贬低 ,内心痛苦,备受责难。进入“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童年的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 ,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这些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为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 ,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 ,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正是因为这样 ,某些特定的情绪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
回望我的童年,我很幸福,又不幸福。家教平和,从不涉及责骂,可也缺少丢失了关心,从小极度自律乖巧,从小学开始的寄宿经历,现在看来,那是应该是极其悲伤难过的,没有情感寄托,没有人关心,长夜难眠,望着天花板难过,没有家人的抚慰。童年时遭遇着校园的霸凌,无人诉说,独自消化。因为童年的被忽视,缺爱 ,长大之后就想努力的拥有,努力的想拥有,却又无法打破人际交往的疏离。
当我开始正视自己的情绪,愿意接纳自己的过去,去思考,我要为自己的不快乐去责怪别人多久,相比责怪,负责任又如何。我该如何由儿童自我模式走入成人自我模式,我该如何对自己负责,来改变处境,改变自己,同时,去原谅过去。在回忆过去的时候不再谴责自己,客观的去看事件和行为之间的联系,理解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真实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
我不会忘记自己消沉的曾经,那是对我的提醒,告诉我滑落到人生边缘是如何的。我会去了解自己的情感,管理情绪,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控制冲动,懂得延迟满足,避免轻率的决定不妥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