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买了几本书,一直压在柜子里,《城南旧事》是其中之一,最近得空看几页,竟然怎么也体会不到作者行文的妙处,读着与我远隔将一个世纪的生活,陌生且冷清,不论是《爸爸的花落了》,还是《冬阳·童年·骆驼队》,远去的童年像尘封已久的往事,裹挟着经年的渣滓让人昏昏然。
之前看过电影版《城南旧事》,扮演小英子的演员灵动聪慧,每一个眼神都是一部戏,再读《惠安馆》、《我们看海去》,着实佩服小英子的机智、勇敢,不由自主爱上这个善解人意、慷慨仗义的小姑娘,十二岁失去父亲的依靠,直到嫁做人妇,为人母,相夫教子,这些故事都有一种陈年旧事的感觉。《春风》里能干的女校长吕静文,锐意进取的新女性宋琼英,羸弱贤惠的安立美,可怜又可悲的姨太太们,可能是作者坚强乐观的人生观,本是一段凄苦的故事,倒也读不出太多哀怨的味道,而那些活在故事里的人物,是怎样渡过一个个属于他们的劫数的,我看着有些恍惚,虽然也为他们的命运扼腕叹息,但毕竟是隔着时代的长河,读起来也很难津津有味,醍醐灌顶,顶多是读多了旧社会女性的悲惨故事,感激自己生在了新时代,人与人之间一般也是平等和睦,这样那些旧故事倒也起着鞭策激励自己的作用,也不完全一无是处。
比起这些“过时”的姨太太的故事,读一些现代人的爱恨情仇似乎更有共鸣,路内写了一本《慈悲》,后面附了个小册子《阿弟,你慢慢跑》,弟弟吴双峰因为外貌丑陋,从小就是一个饱受冷遇和欺负的少年,成长之路也比一般人漫长坎坷,在经历叛逆、堕落、失恋,终于成熟起来了,考上了警校一雪前耻,曾经于他不可能的事情竟然成为现实。虽然阿弟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所幸他不再是那个啃老不知上进的小混混。我更喜欢读着这样的故事,毕竟与我们的生活更贴近一些。很多人对新生代九零后抱着怀疑的态度,而作为九零后的一员,我很能理解周围同龄人的心境,时代不一样了,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九零后有自己的成长轨迹,我始终相信走过很多弯路,每个人终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虽然那一天可能来得晚一些。
有人说,读书其实都是在读自己,每个人都在寻找外部世界与自己精神的契合点,同一文本对不同人的意义自然也不同,不同年龄段、不同际遇领悟也有差别,于自己无比珍贵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可能是难啃的骨头,若有了一份兴趣爱好在,有一份感同身受在,很多文都是好文吧。什么是坏文,读多了好的文、坏的文,自然也就知道什么是坏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