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写完有妈妈问我,你写的很淡定,但是改变的过程中是否也有犹豫和不安呢?也有妈妈问,你取消了限制就不担心孩子会更喜欢吃糖?我觉得这些问题都是很真实的好问题,所以就有了现在这篇。梳理一下我为什么要改变规则以及改变过程中我如何应对不确定的犹豫和不安。
为什么改变规则?
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一涉及糖,我跟儿子的关系比较紧张。这个紧张的感觉,跟自然放松是相对的,可能孩子一提到想吃糖,我就开始满脑子想着如何说服他不吃或者吃我买好的纯麦芽糖,黄冰糖或者蜂蜜。这些糖开始是可以满足孩子的需求的。但是在孩子幼儿园门口的士多店里,超市的糖果区里各种漂亮包装的糖果应有尽有,这一切对好奇心正盛的孩子来说,怎样的讲道理,教知识都是无力的。当我用替代品,授知识,讲道理等方法以后,用非暴力沟通的工具反复沟通也无法阻挡孩子希望亲身体验的强烈需求。
后来经过共学的朋友们倾听,我才发现自己只是对糖做了过多干预,其他甜品零食都还是很正常的开放给孩子自由尝试,意识到这个差异以后,很快就决定对自己纠偏,改变规则,给孩子真正的尝试权,选择权和试错的权利。这也非常符合后来我在《园丁与木匠》中所看到的那样,学前孩子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探索式学习的。探索式学习在孩子获得真正自由三权——尝试权,选择权和试错权时才能真正将浅层兴趣通过好奇心转化成更深入的学习。当然,当孩子真正获得这样的“自由”时,他反馈给父母的惊喜是远不止体现在学习方面的成长。孩子通过自由的探索学习,可以不断习得自己的喜欢是什么,不喜欢又是什么的感知。慢慢形成自己对事物的选择,判断规则。由于这些规则是自己体验内化获得,印象深刻,再遇到类似的场景,他自然不需要成人的说教,会有自己的规则去选择和判断。这也是为什么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写的“越自由的孩子越自律”的原因。所以一年后,儿子在超市里面对各种糖果不再痴迷,而是发觉很难再有自己真正很想吃的糖果,这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一般的糖果在他看过以后,基本对它是否好吃,是否还想吃已经有了基本判断。这些内在经验形成对行为的影响力是任何说教都无法做到的。
如何改变自己?
当然,现在我说的很轻松,给孩子自由的过程中,我同样也有担心和犹豫的时候。最强烈的犹豫与不安就是在刚刚打开规则的第一个月份。儿子听说我不再限制他买糖,一开始不太相信(可想而知当时的规则对孩子的感受多么不好),一放学冲进士多店第一件事就是买糖。头一个月儿子所有的零花钱都买糖,吃的最多的是彩虹糖,各种糖果软糖和泡泡糖。这些都是我以前认为的超级垃圾食品。每次买糖,我都需要默默深呼吸一下。
为了让孩子重新恢复对我的信任,我们还约定每周给孩子推荐一款我觉得好吃的健康糖果给他。我会将我认为安全健康的糖果推荐给儿子,比如高级的巧克力,更少添加剂的麦芽糖果,然后请孩子做比较,是妈妈推荐的好吃还是他自己挑的好吃。我当时的想法就是为了让自己不再只是关注孩子吃糖太多可能影响健康的问题(这其实也是知道伪命题),而是更好的关注当下如何让孩子吃得高兴,又能有所收获。让他知道花钱不仅是简单的买和卖,这个过程中的体验和获得的信息更重要。
于是我和儿子开始对糖进行简单的分类,通过对比价格和味道的品尝来评价这次的购买是不是划算。比如有的东西看着好看,吃起来没什么特别。有的吃起来很好吃,但是包装普通,会选择哪个?还有的成份复杂的糖果好像比天然的糖更甜,你更喜欢哪种甜呢?有些糖果还有玩具送,你是喜欢玩具还是糖果呢?开始的头三个月,孩子几乎都是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最好的。后来慢慢的,他也会发觉,彩虹糖吃多了口渴,但是麦芽糖就不太会。纯巧克力的可可回味感觉很好,添加剂巧克力除了甜就是甜,没什么好吃的。
虽然我取消了买糖限制,但是跟孩子还是有一个口头约定。如果孩子的大便变软,他需要减少吃糖和含糖零食的数量。这个约定是我们后来看到一本便便书,教孩子如何通过认识自己的便便判断自己身体健康的时候,我临时加的。跟儿子一说,儿子欣然同意,但是真正落实不容易。这个过程同样需要时间,让孩子自己体会后,形成自我约束的意识。现在孩子知道大便不是香蕉粑粑,会提醒我,不要批评他,口头上承诺减少吃甜食,然后请我给他艾灸帮他恢复。我相信,他会慢慢找到其中的平衡的。
取消限制后,加了这样一个条件,慢慢的我对儿子买糖,吃糖的事情就放淡很多。现在除非儿子特别要求下,我会帮他选择一些有特色的好吃零食,其他时候,随他怎么选择,我的犹豫和不安完全消失了。
育儿路上没有标准答案,唯有保持对孩子的好奇心和不断学习的态度,才能更积极的应对不确定的变化。这是我最近的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