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主动---实现个人愿景的原则
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之一
当前的这个世界里盛行的观点认为,环境与条件对我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朋友圈里经常被各种各样的类似《出身决定你的阶层》、《父母决定你的性格》等等的文章大量的刷屏,我们深夜读完往往大受启发,纷纷点赞,然后裹着被子抱怨几句心安理得的睡去。
总结起来,这些盛行的观点可以大体上分成三类:
基因决定论:我们的本性是祖先遗传下来的,我脾气暴躁的DNA来自那个三百年前的老爷爷;
环境决定论:我们的本性是由环境决定的,因为我从小生活在远离城市的乡村,所以决定了我现在消极的性格;
心理决定论:我们的本性都是由父母的言论决定的,人多就紧张的原因是小时候父母喜欢吵架自己心灵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这三种认识世界的方法都是以“刺激-回应”的生理现象来作为理论基础的,认为生物必定会对某种条件做出同样的回应方式,我们拿着小锤往自己膝盖上一敲,看到反射起来的小短腿之后,更加认可了条件反射的概念,更加的对此深信不疑,然后像砧板上的死鱼一样一动不动,任由基因、环境、心理来决定我们的一切,怨天尤人至死不休。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了著名的情绪ABC模型,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情绪模型
A指的是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的第一个英文字母),B指的是认知(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C指的是结果(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
你是不是认为C是直接从A哪里来的,也就是说,你是不是认为自己的情绪是直接由经历过的事情引发的?
不是的,诱发事件A只是行为结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对A的认知B,即C不是由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B所直接引起的。事实经由认知之后才能产生的情绪。
事实---认知---结果,这才是我们大脑做出情绪反应的模型。
在很多种情况下,我们无法改变事实A,但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我们认知的改变来产生不同的结果。
同样是打了个喷嚏,我们很多人甚至都不会在意,可是契科夫小说里的小公务员却死掉了。
人不是被事实本身所困扰,人是被他们对事实的认知所困扰。
让你感到恐惧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这个世界并非你所想象。
弗兰克在《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提出了人类终极的自由: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正是这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使得生命充满意义且有其目的。
无论在何种境地之下,我们要知道在“刺激”与"回应"之间还有一个自我选择的区间,这是我们作为人类这一高等级动物所独有的,我们不像其他动物一样,只能听命于环境的影响,只能遵循本能的反应,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主动选择来做出不同的回应,通过我们的主动选择来重新塑造我们的世界。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能够对我们的人生负责。圣雄甘地说过:除非拱手相让,否则没有人能剥夺我们的自尊。
---最刻骨铭心的伤害并非悲惨遭遇本身,而是我们居然任由那些伤害戳在我们心上;
---恶略天气与你的心情好坏其实毫无关系,只是你有意选择被天气所控制;
---你把你在人们眼中的模样当成标准,任由他人左右你的生活,是你自己选择让投影来决定你的生命罢了。
伤害我们最深的,既不是别人的所作所为,也不是自己所犯的错误,而是我们对错误的回应。我们现在的生活就是我们主动选择的结果,没有做出选择那是你自己把自己的选择权主动的让了出去。
生命本无意义,生命的意义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我们通过主动地选择就会赋予我们生命闪闪发光的意义,我们认定我们像低等级的生命一样只会做出条件反射的生理反应之后,我们就像个傀儡一样被外界所操控。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我们通过关注圈和影响圈就能区别开来。积极的人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自己可以控制的事物上,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健康、家人、事业;消极的人往往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在那些无法控制的事情上,紧盯他人的缺点和无法改变的环境上。结果因为主动于影响圈的发展,自己可控制的事物越来越多越来越强,挤占了关注圈的空间,而沉迷于关注圈的人可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小,最终坍塌在自己的世界里。
马太说过:强的要给与更多,弱者拥有的要再夺回来。
对于我们可以控制的问题,我们通过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的习惯解决掉,对于通过他人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的习惯和他人协作解决掉,对于我们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决定我们微笑的态度就好了。
笃信积极主动将会改变我们的世界,我们就能够改变我们的世界,积极主动就是我们个人操作系统的鼠标,最终通过层层的点击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找到我们自己生命的意义。
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活着的根本办法,就是看他是否有意愿、有能力做出主动的选择,一生随波逐流,一生逆来顺受,算不上活着,甚至是生不如死。在一个个关键的节点上,人必须做出主动的选择,只有这样,活着才有意义。---李笑来
活着不是目的,好好活着才是。---苏格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