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底,和朋友去看了电影《少年的你》,被周冬雨和易烊千玺的演技折服。第二天,看完柴静的《看见》,想和大家分享一点感受。
①孩子面对电话里边的父母的不出声的无奈与绝望
陈念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给妈妈打电话,哭的鼻涕眼泪齐流,还要深呼吸一口气然后说都好着呢。每个“流浪”在外的孩子都是这样的吧,想着有一堆的感情要抒发,突然不知道从何说起,或者说无话可说,“我也曾经这样过啊,我也被欺负过啊,我也想着爸妈老师帮忙后来发现没用啊,我也想着世界美好考上清华北大扬眉吐气后来成绩不好连复习都要认真喘两口气才敢跟家人提···”这会儿快八点了,学生第二节晚自习下了,零零星星的过来拿语文卷子,开着玩笑长点记性,楼道里很安静。
②因为他们是少年啊,所以不知道,不清楚。
这是郑义警官说的,因为年少,所以无畏无知,他们做着我们这些成人看起来奇怪的或者称作“不值得”的选择,想着办法的承担责任,这不是已经比逃避责任要好很多了么?
③我的愤怒。
在看到警官骗陈念说刘北山成年了被判死刑,陈念一瞬间的爆发,推搡,歇斯底里的哭泣,绝望,沉默,如果不是旁边还坐着朋友,在那一瞬间我会爆出粗口,想动手打人,只能假装腿麻了换了一个姿势。后来想想,打谁呢,谁导致的问题呢?谁该承担责任呢?世界或者上帝吗?我们有时候向着虚无寻求答案,除了硬碰一身伤,还能得到什么?面对既成事实无奈的妥协,变成记性不好盲目开心的大人。
④那些难以改变的东西和人。
母亲卖三无面膜,被追债还在卖,无法改变,只能寄希望于考上北京的大学。《看见·双城的创伤》里边,女孩子被不喜欢的男孩子摸了无法告诉父母,选择服毒自杀,《看见·采访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得了抑郁症的宋在发泄后平静地说假的,药家鑫的父亲在孩子死刑以后仍然觉得自己多年以来打击式教育是正确的。原生家庭的问题在犯罪视频里不止一次的出现,可是那些有问题的家庭仍然打着传宗接代的名义生孩子,网上说“真是可怕,父母没有经过培训就上岗了,那可是新的生命啊”。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在家里都是全身紧绷的状态?为什么出了事情宁愿找朋友不找父母?为什么在全是陌生人的场合反而特别放松?为什么自己可以活的平庸平凡但是觉得无法面对父母?无论我们对世界的、对自己的交代如何,在一部分的父母那里永远是不及格。然后纠结着不要在意不要变成父母那样一边慢慢成了满身泥巴的中年人。
⑤00后的感觉。
上一届有个学生说,老师你不知道我们有多难。我以为的他们在最美好的年纪,心无旁骛的做着一件事情,和最好的朋友打打闹闹,偶尔展示自己的特长,努力考高分。可是这只是其中的一面。有些人失眠头疼一个月接一个月,有些人恋爱不顺低沉,有些人熬夜学习成绩下降等等。在年级里出现了几个抑郁症之后我心惊了,怎么会这样啊,甚至想翻出大学时候的教育心理学看看,老师学校的问题?家长的问题?高考的问题?孩子的问题?校园欺凌的电视剧电影出了一部又一部,我们看完后说永不原谅然后继续漠视,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减少上边“四个社会角色”带给他们的伤害?我还在反思,偶尔看着现在的孩子们开玩笑说古诗文默写没扫描上,其实是压根儿不会做,想着如果将来碰到更大的事情,你们也能有这样的心态就好了,不奢求多聪明有才,但是足够坚强到面对社会的风风雨雨就好,期待啊。
如果你身边有70、80后,请给他们足够的发呆时间,家人工作之外,他们需要安静。
如果你身边有90后,请偶尔找他们出去走走,看看天想想风,他们需要的只是陪伴。
如果你身边有00后,请不要催促他们长大,让他们知道世界即使不美好,但是快乐多于痛苦。